1046.五尺道

买活 御井烹香 2749 字 1个月前

每天何时起身,在哪里落脚,甚至是在哪里扎营,哪里点火,谁和谁一个帐篷,帐篷扎在哪里,一切的细节,全都听凭马锅头的安排。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和迷信有关——这些马帮,太容易出意外了,和远洋水手一样都非常迷信,有很多类似于水手‘吃鱼不翻身’的讲究,他们也很忌讳‘摔’、‘跌’、‘病’这些字样,都用暗语代替,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另外,相看风水、寻找吉位,这也是马锅头的看家本领。

连有丰富行路经验的伙计们都不能置喙,旅人就更是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了,马帮愿意携带衙门吏目,也是因为吏目们素质都较高,不但给予报酬,而且历次来往也能做到听令行事,从不作威作福、指指点点。倘若是敏朝的官儿,他们应酬一两次还好,如果要和如今这样高频率地携人上路,那就难免也要叫苦连天了。

“也是因为,如今马帮多是加信了六姐的缘故。”

同路的吏目里,有不少都是女吏目,也是各地前来,汇聚在叙州的,也有昆明这边派往叙州出差,商谈商贸交通的交通局副主任,这个方主任,谈的就是修葺五尺道的事情,对于马帮的底细知道得是很清楚的,她和陶珠儿比较谈得来,便把两人的四匹马栓成前后一溜,在宽裕些的道路上,两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

说到这里,她把声音压低了,“这些马帮的年轻伙计,很多人接种了疫苗之后,私底下都信仰六姐和知识教——他们最长的路,是要去普洱把茶贩到叙州,普洱那里,完全是夷族的地盘了,知识教在那里非常奉行,他们都是在普洱种的疫苗,因此不惧前些时候叙州的天花疫情,自那之后,自然就入教了。”

“不要小看了知识教,他们入教之后,对我们衙门的态度,不知道亲热了多少——因为六姐是女子的关系,现在大多数马帮,也不提带女客不吉利的迷信了。往年间门很多老锅头,是不愿意携带女客的,尤其是不愿带癸水上身的女子上路,现在都不说这些了。当然,所有的迷信大概都有实际的利益作为根底,以前他们不愿带女客,也是因为女客往往体弱,不能配合行路速度的关系吧!”

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路的确不好走,五尺道在建立之初,是‘烧山裂石’,以此开路,这样火烤水浇,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炸下来的石头,敲碎成鹅卵石,就地用来铺路,很多地方还残留了鹅卵石路面的残迹,地势也还算平坦的话,人还能骑在马背上走一段,可倘若是上山路,那就全是靠一双脚走上去了。

马帮在路上,看马比看人更重得多,绝不会滥用马力,其实一天下来能骑马的时间门极少,大家都是靠走,那么如果体力跟不上,要么就是被抛下,要么就要拖累整个马帮的速度了。他们自己在路上,也都是吃苦耐劳,个个都能久走,有些人双手双足都是厚茧,走起山路如履平地,这都是多次历练得来的本领。

从前的女子,本来就是体弱,如果还缠足,更加不能久走。但买地的女吏目就不一样了,陶珠儿她们入职后时不时就来个体能考核、长途拉练什么的,如果体能评估不过关,也没有外派的机会,因为外派有时候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考验身体素质。所以,虽然行程的确辛苦,但她们也都能应付,不至于成为队伍的累赘。还有些文弱些的男吏目,别看架着眼镜,好像手无缚鸡之力,到爬山的时候,袖子一挽,拐杖一柱,走得也是飞快,好像还能把马帮的汉子给甩到后头去呢。

也是因此,马帮对买地的吏目也都高看一眼,甚至很是敬重,这帮有时候颇有匪气的江湖汉子,认为吏目们文武双全,不但身手好,而且极有学问见识,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对于买地的吏目,他们很是亲近,心服口服之余也很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考入衙门,怎么成为吏目,大有让家里人也去效仿一番的意思。

这一天,晓行夜宿,路上能说话的机会不多,因为离开叙州后不久,道路进山,就开始变得狭窄了,石子路也逐渐变成了横亘着树根、碎石,不那样好走的黄土路,识途老马,都是有经验的,每一步都踩得准准的,顺着前头的蹄印走,人们只能走在马侧鱼贯而行,没有了并排的空间门,有时候还要微微斜签着身子,给马儿留下余地,不能让它们走得太靠外了——外侧就是悬崖,一个失足,那就是直接摔下去!

在这样的山路上,本来连缀的缰绳全都解开,完全是凭着马队的默契在排队前进,人们也不敢高声谈笑,生怕惊了马,在这样的地方,马匹若推搡、闹腾起来,场面就太危险了。马夫们仔细地观察着马儿的状态,整个队伍都在一种提心吊胆的气氛中,和身边的大牲口同行在窄道之上,好像完全被五尺道的险要给夺去了气势和精神。

这样一天走下来,哪怕太太平平,没有看到什么猛兽的踪迹,也够累人的了。马锅头是最操心的,一上路他就择定了打尖的处所,一路上不断地吧嗒着烟袋锅子,白白的烟雾在队伍前方缭绕着,似乎也是在引路,他时不时就回过头眺望着绵延的马队,用眼神点数着行旅,看看有没有人马掉队,有没有马儿显露了异样的疲态,又要往前看看,是不是要招呼后头的伙计上前砍树除草,把道路修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