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 南洋的新移民们(上) 占城港.范老实……

买活 御井烹香 2775 字 2023-04-07

他们是有闲钱的,而且很热衷于享乐,新移民们排着长队,捏着自己的身份文书,准备去领自己的积蓄,哪敢在吃上花钱呢——他们上船时,把所有的钱财都交给船员们登记封存起来,兑换成钞票,在目的地付给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船舱中出现盗窃引发的冲突。

所以,这会儿他们还要排队取钱,顺便就确认了身份,取到钱之后,立刻就去码头那边已经围好的大区里,制作新的身份文书,考核官话水准,检验身体情况……简直就和人市上看那些奴婢的牙口一般——事实上,这里还真的要验看牙齿呢!

看牙齿、看识字、看官话,看力气,通过考核,评分之后,就走到选人区里了,那里已经站了不少戴斗笠的老爷们,虽然穿着也很朴素,甚至干脆有些人是赤膊的,但经过水手们的指点,以及其余乘客的互相传话,大家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来意,条件好一些的,或许还能留在占城港附近,条件差一点的就去距离城区更远一些,新开辟出来的林场、农场里落户务农了。这些老爷们就是农场、林场的负责人,他们是来挑新人一起开荒的!

跋山涉水到了这里,沦为开荒的农奴了!

望着眼前连到天边的浓绿,很多乘客都哭出声了——他们太知道在这样的丛林里开荒的艰辛了,又是这样奴隶一般被领过去的,可想而知会被怎么对待:能活过两三年都算是命大的了!但也无法逃跑,逃进丛林中,也是一个死!

绝望的气氛,完全笼罩在了队伍上方,留在占城港内做事,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活路,那些在船上就有意识多学官话的乘客,一下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他们也立刻就有些优越起来了,面带笑容,很积极地上前去,领了钱之后接受考核——和大家想的差不多,会说官话的,很多都被留在了占城港这里做事情,并没有走到选人区去任由挑选,而是被带到了另一边列队等待。

至于还不太会说官话的,则由接待他们的官员,用客户人家的土话问着自己原来的营生,并喊叫着说给选人区的老爷们知道,分类和选人是颇为粗暴的:种田为生的去农场,住在山里,伐木经验多的则去林场,妇孺被安排去了棉花营,原本会点小手艺的工匠,虽然还不会说官话,但也受到优待,也被安排到另一边去等待起来了。

一户人家,主要看主劳力的能力来进行分配,比如,一对夫妇带了三个十岁以下的儿女,都不会说官话,也没特长的话,就以丈夫的职业来划分去处,但如果妇人会说官话,拼音也会一些,那就全家都能留在城里。最后,一船二百多人划分下来,三分之一留在城里,另外三分之二,实在是不会说官话的,便被分去了各处的农场和林场。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农林场这些‘老爷’们,有许多是会说客户人家的土话的——他们原本也是客户人家,只是迁徙得早一些罢了。

“我们家就是敬州出来的!”

范老实一家人,就恰好被一个叫张阿定的老爷挑选了出来,去他们的林场种棕榈树,张老爷倒很平易近人,丝毫架子没有,还谈起了自己的祖籍,“只是走得早几年而已,原我们家的祖屋在敬州城外的大溪坳,后来家里败落了,把田卖给了附近的范家,一族人四散,远走他乡……我们就去了福建道讨生活,在长汀县安顿了下来!现在我们还有不少亲戚,在敬州附近务农呢!”

接下来自然是买活军入城,张阿定和几兄弟联手闯南洋的故事了,他这一次选了三户人家,其余两户都不是敬州的,而是闽西那里被迁徙过来的,他们也不清楚范老实一家人的来历——说实话在船上也并不熟悉,因此,听到大溪坳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感触,便是对范这个姓也无动于衷,因为范这个姓在客户人家里实在是很常见,大溪坳附近的范家未必就和范老实有什么关系。

这算是给了范老实一家人,一点喘息的机会了,也让他们有了一点时间来用眼神商量着应对,范老实的妻子先看了丈夫一眼,见丈夫木着脸,微微摇了摇头,便心领神会地搂住了多话的小女儿,小女儿也十分机灵,抱着母亲的大腿,一语不发,只是眼珠子滴溜溜地到处乱看,似乎完全没有听过大溪坳这个地名,尽管,强买了张阿定祖屋的,就是范老实的本家范家——他们这是兜兜转转,又落到‘仇家’手上了!

当然了,这个仇实在是有些宽泛,这是张阿定祖上和范老实祖上的事情了,现在,他们都只是林户和农场主而已,张阿定看起来也不像是个心胸狭窄的老爷,说实话,听他说了自己的故事之后,大家简直并不把他当做‘老爷’看待了——不过是东家和雇工的关系而已,回到林场之后,他们还要一起做事呢!

张阿定不但没有老爷的架子,还很重视鼓舞他们的士气,更好的一点,是他好像也不是特别认字,在着急地询问了三户人家的籍贯,得知他们中并没有敬州人氏,并且去找别人打听了一番,也没打听到敬州近况之后,他虽然有些沮丧,但也并不急着看三户人家送来的身份文书,而是把它放进怀里,随意地和他们聊着闲篇,消解着他们对于未来的疑虑。

“……不苦的,虽然也不是来享福的,可南洋的生活也远远不算多苦,要我说,还比在老家富裕一些,这里的土地实在是太肥,阳光也实在是太好了!”

见到这些移民脸上的疑虑之色,率队离开港口,往林场迁徙回去时,他便特意绕了一条稍远点的路,“我族兄阿安就在附近开了个棉花场,我们过去叨扰一顿中饭,顺便给你们看看这里是怎么种田的,这里的粮食和糖又有多么的贱——你们在老家也不能顿顿都是二道磨的精米吧?中午那顿饭你们就知道了,便连最穷苦的土人,你们看看他们吃的都是什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