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别看他们都是来考试的,但很多人都没把考前突击的事放在心上,来了京城后,就四处结交好友,参加诗会打出名声去,或者拜访这个大儒,那个官员的。

这也是常态,能来京城参考的,都有一把刷子,谁也不觉得自己会落榜,所以他们得为以后筹谋。

考中了只是第一步,除了前三甲之外,剩下中进士的人还要参加制科考试,考中的进入翰林院,剩下的要么分到六部,要么就只能等待侯官。

本朝的制科考试只录取前十名,也就是说,只有十三个人能进入翰林院,剩下的都要候官。

朝中有背景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走动,才能有机会第一时间被选中做官,或者给安排一个好位置。

不要以为现在朝中缺人,他们想要就有了,那是不可能的。

朝中再缺人,也不会要他们这些刚刚进入官场,什么都不懂的人担任要职,总还得学习的。

那么在哪个部门学,跟在谁身后学,就是重中之重,选得好了,未来平步青云,要是没选好,可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这些举人们才会这么积极,一来是让那些官员看到他们的才华,如果上官能主动把自己要过去,就再好不过。

二来也是结交同科进士,以后他们就是同一届的了,关系比别人更亲近些,要是处得好了,未来能互为依仗。

别说什么考中后再来结交,那时候就晚了,中进士后没多久就是制科考试,不管考中没考中,都老实回去等着,等吏部的任命下来,看你去哪里。

这时候就不能随意走动了,不然有贿赂上官,结党营私之嫌。

任命下来后,在京城为官的,就去上官那里报到,然后请假回乡祭祖。要是在地方上的,可以拿着任命书先回乡,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去赴任就可以了。

一般这个时间是算好了的,耽误不得,因此也没人有闲心在这里交际,所以考前才是最佳时机。

至于复习,这么多年学习下来,哪里在乎多这一时半会儿的,要是学问好,不用担心中不了,要是学问不行,即便这几天再努力,该考不上的还是考不上。

当然了,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桑家族人除外。

他们进京的时候,桑语就去了信,隐晦地说了,只要他们能考中,瑞王就会帮忙,反正不会叫他们没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