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遇事不决.......(7.4K)

检波器的原理很简单:

在光电效应没有发生的时候,铁屑是松散分布的。

整个检波器就相当于断路,电表就不会显示电流。

而一旦检测到电磁波。

铁屑就会活动起来,聚集成一团,起到导体的作用,激活电压表。

越靠近波峰或者波谷,铁屑凝聚的就越多,电表上的数值也会越大。

其他位置的铁屑凝聚的少,电表示数就会越低甚至为0。

在给巴贝奇介绍完徐云设计的检波器原理后,小麦又说道:

“巴贝奇先生,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在信号的接入口位置,加装一个或者数个以检波器为原理制成的小元件。”

“接着控制信号强弱,周期性的限制外部导线中的电信号传输,有些类似波浪。”

“如此一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时间差,甚至对后续的计算也有帮助。”

巴贝奇闻言,顿时陷入了沉思。

小麦所说的原理有些类似后世的脉冲电流,不过脉冲这个概念要在1936年才会正式出现——就像威廉·惠威尔提出了科学家这个称谓一样,许多现代看起来稀疏平常的词或者字,实际上并不是先天便存在的。

因此如今的小麦没法直接用脉冲概念来向巴贝奇解释,顺利的协助某个作家水了几个字。

“波浪吗”

巴贝奇认真考虑了一会儿,摸着下巴说道:

“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既然如此,麦克斯韦同学,我们现在可以试试吗?”

小麦抬头看了眼法拉第,法拉第爽利的一点头:

“设备实验室里都有,当然可以。”

早先提及过。

法拉第交由剑桥设计的真空管是可以从中拆分接续的,为的就是增加观测效果。

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无限人体蜈蚣。

所以小麦所说的超长试管,只需要花点时间拼接即可。

至于检波器嘛

当初徐云在测量驻波的时候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支,因此数量自然也不会太少。

十多分钟后。

一根长度接近两米、内部填充有水银、外部则由金属屑和导线组成的简易真空管便组合完毕了。

随后小麦在其中加入了一组偏振片,真空管末端又连上了一个通电的计时表。

没错。

计时表。

众所周知。

空间与时间,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自人类诞生之始,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探索便从未停止。

后世哪怕是小学生都知道。

1850年的人类已经完成了绕地航行,并且发现了已知的所有陆地,顶多就是一些小岛尚未纳入版图而已。

但若是说起时间的精确度,很多人的概念可能就会比较模糊了:

秒是肯定有的,但再精确呢?

还是1/2秒?

1/5秒?

或者1/10秒?

很遗憾,以上这些都太过保守了。

“计时”这个概念,实际上在19世纪初便取得了令后世许多人惊讶的发展。

历史上第一个计时码表出现在1815年,发明者是路易·莫华奈——没错,就是后世那个louis

oet的创始人。

他发明的那块计时码表每小时可以振频216000次,精准度达到了1/60秒。

原本历史尚且如此,就更别说时间线变动的1850年了。

如今的计时器可以精确到1/140秒,也就是厘秒的级别,不过据毫秒还有不少差距。

小麦在这个精度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根摆轮游丝,可以保证计时器一接收到电信号,就瞬间跳闸断电。

一切准备就绪后。

小麦来到桌前,按下了电源开关。

随着开关的按下。

鲁姆科夫线圈内部很快产生了电动势。

看不见的电信号随着电场瞬间跨越到了线圈另一端,接着进入真空管内部。

哒——

眨眼不到的功夫。

摆轮游丝所连接的电路便出现了跳闸,计时器上清晰的显示了一个数字:

009秒。

这个数字代表着电信号在水银内部穿越的时间,至于能否传输信息则另当别论。

而按照小麦和巴贝奇的设想。

这个时间差最少最少,都要在05秒以上。

也就是说

单靠一个脉冲电压,完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失败了呀”

想到这里。

小麦不由挠了挠头发,然后

看向了徐云:

“罗峰同学”

遇事不决,罗峰同学。

注:

今天回来了,调一下生物钟,大概这两天更新都会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