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回国!

至于他所说的老华指的则是华罗庚。

当初华罗庚曾经写信劝说陈省身回国,不过陈省身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海对面。

后来1955年兔子们评选第一批学部委员,陈省身的恩师孙光远遗憾落选,陈省身便认为这是华罗庚对自己的报复。

二人为此还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好在后来还是说开了。

当然了。

这件事最终并没特别影响二人的交情,远远没有发展到小杨小李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倒是陈省身和丘成桐的关系不是很好

接着陈省身又看向了李景均,问道:

“景均,你呢?”

“我啊?”

李景均闻言伸了个懒腰,目光悠长的看向了远方的天空:

“我也准备回去,毕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逃难来的嘛。”

“现在既然有了两位大人物作保,我肯定就打算回国了。”

陈省身点了点头。

李景均这话倒是没啥问题。

李景均确实是所有留美学者中的绝对另类,这年头留美学者里头为物流工作过的有不少,但像李景均这样的还真是孤本一个。

不过幸运的是。

如今国内主要领导已经知道了李景均的情况,还共同署名给他来了封亲笔信,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有不回本土的理由。

况且李景均的亲朋关系也都在国内,据陈省身所知,自己这位好友对海对面的生活习惯、食物种类也并不是特别适应。

所以李景均的回答不算出乎陈省身的预料,这是最好猜的一个答案。

紧接着。

李景均和陈省身同时转过头,将目光锁定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你呢?”

听到两位长辈的问题,小杨的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一丝迟疑。

说实话。

别看现场三人中小杨是坚持最久才入籍海对面的华夏学者,但其实他的内心远远没有他履历那么坚定。

例如在过去这些时间里,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曾经多次远渡重洋,想要将小杨给带回华夏:

1957年到1962年夏天,杨武之三度在日内瓦和小杨团聚,其中也多次提到希望杨振宁能够报效祖国的想法。

不过可惜小杨的母亲罗孟华却每次都不赞同儿子回国,其中在杨武之介绍道国内可以制造飞机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于是小杨的回国之路就这样磨着磨着中断了。

当然了。

如果就这样把责任归结到所谓的‘慈母’身上,那么对罗孟华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小杨本身的意愿同样不可忽视。

至少在当时那段时间,小杨并不太愿意回国。

不过很微妙的是。

在小杨入籍后的第七年,他又主动提出了想要回国做贡献,不过这个申请却被与徐云聊天的那位作家给劝解开了。

其中的心路历程,大概也只有小杨本人才懂吧

可惜后世看来,小杨或许说老杨多半是准备将这段过往,以及他和小李的恩怨独自带进坟墓封闭了。

眼下这个时期随着某些变数的出现,小杨又一次面临了回国与否的选择。

而这一次

他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面对眼睛眨也不眨盯着自己的李景均和陈省身,小杨的脸色也渐渐开始变幻了起来。

虽然在原本历史中他最终入了海对面的国籍,但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出生的故土就没有任何情感——真要是那般无情,他不可能拖延了足足19年才在移民合同上签字。

只是原本每次都是海对面的砝码重过了本土,而这一次却是本土砝码逐渐占据了上风

赵忠尧

陆光达

杨武之

一位位朋友亲人的面容飞快的从小杨脑海中闪过,最终画面定格在了去年父亲杨武之送给他的那面国旗上。

尽管只是记忆,小杨却感觉到了国旗上传来的热度。

小半分钟后。

小杨缓缓睁开了紧闭的双眼,整个人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决定:

“景均兄,省身兄,我也和你们回国,咱们”

“同归!”

新手钓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