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基地的最后一块拼图...落位!

高元明话一说完。

王华原本盛怒的表情立马僵在了脸上:

“”

与此同时。

一旁的徐云的脸上也同时浮现出了一抹恍然。

他总算想起来高元明是谁了

原来是那位?!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记得。

之前在拿出阻尼器项目的时候,徐云曾经在高塔旁边遇到过一位叫做姚笑林的副业队工程师,也就是郑涛和周绍平他们的领队。

当时姚笑林负责的便是湿度仪器的安装工作,在得知姚笑林的姓名后,当时徐云也很快想起了对方的事迹:

姚笑林的父亲和哥哥早年在抗战中从事敌后交通员任务,分别在41年和43年壮烈牺牲。

他的四个儿子则有三个当了兵,老大与老三在当初那场半岛战役中壮烈牺牲,将英魂永远的留在了那座半岛。

至于老二则失踪在了寻找博斯腾湖的过程中。

老四则与姚笑林同时入选了221基地的副业建设大队,后来在爆轰试验场三号工位进行数据收集。

在原本历史中。

由于基地没有徐云这个变数出现,整个爆轰试验场在修建过程中掺杂了不少沙尘,荷载能力没有达到设计预期。

结果在某次爆炸实验后三号工位发生坍塌,姚笑林父子连同另外三位观察员同时壮烈牺牲,满门忠烈。

徐云上辈子写到这段情节的时候,还有很多读者在本章说表达过敬意。

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

在牺牲的另外三位观察员中,同样也有一对父子。

他们便是时任炸药总工程师高元明和他的二儿子高树林

其中高元明还是整个596工程中,牺牲时职务最高的一名前辈。

倘若高元明能活到项目结束,两弹一星功勋肯定是评不上,但华夏工程院院士应该是没跑的。

说来也怪。

这种徐云本该记不住的名字与事迹,此时居然清晰的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不过徐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这种前辈的事迹本就不该忘。

别问,问就是突然记忆力好了很多。

此时此刻。

徐云真正在意的是

虽然如今由于他的出现,爆轰试验场基本上不会出现质量上的问题,但实验过程的风险依旧存在。

例如在原本历史中。

姚笑林父子和高元明父子只是牺牲的先辈之一,整个爆轰试验过程中就出现了七十多位烈士。

因此

是否能不能想出一些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很短的时间内。

徐云的脑海中闪过了很多念头。

首先。

避免牺牲的最好办法或者说唯一办法,就是让爆轰现场不必有任何人员停留。

而高元明他们要待在隔壁安全室内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采集到数据。

换而言之

整件事情的箭头到了这里,便指向了一个方向:

收集数据的仪器。

毕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仪器,操作员们才需要第一时间把数据收集到手。

而说起炸弹性能的测量仪器,那就不得不提一个国家了:

德国。

例如tnt的发明者tj·威尔伯兰德,他便是一个德国人。

还有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的炸药也都是威名赫赫。

近代史上第一枚标准意义的导弹,便是德国人搞出来的。

虽然在二战后德意志的武器和部队已经从陈坤被阉割成了坤坤,但德意志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仪器水平却不降反升。

哪怕在徐云穿越的后世。

蔡司、布鲁克、eppendorf、赛多利斯这些德国品牌也依旧占据着顶尖梯队的位次。

因此想要精准测量爆炸效果,德国显然是个很不错的交易对象。

但是

在如今的局势下,如何才能从德意志那边得到大量的精密仪器呢?

蓦然。

徐云又想到了自己之前的那个计划。

等等

如果在计划中再加上一个德意志,然后这样这样再那样

徐云思索片刻,最后还是有些烦闷的摇了摇头。

不行不行。

还是不够。

在这个计划中,还缺少一个极其关键的一环。

那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计划就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

可是

那一环的契机又在哪里呢?

就这样。

在徐云有些凝重的表情中,爆轰试验场的落成仪式最终落下了帷幕。

按照基地的相关规划。

大概在明年一月份,几个工位就会进行比较大量级的炸药实验了。

但如果按照正常历史发展。

那位叫做刘振东的炸药浇铸工程师将会在两个月内便开挂般的搞出了米哈尹诺夫锅,让兔子们迅速便开始进行起了炸药研发。

因此留给徐云的时间,大概率也只有两个月而已

而就在基地举行爆轰试验场落成仪式后不久。

刘运权带领的可乐商贸团,也顺利抵达了莫斯科。

但刘运权恐怕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即将举行的这场可乐展会,将会成为这个时间线难以磨灭的一个重要拐点。

有句话说的好。

人类的精英只会稳定的推进历史进程,但真正改变历史的却往往是个普通的小人物。

甚至很多时候,那些小人物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改变了历史。

注:

好消息,毛熊那边的情节可以写。

坏消息,要求依旧很严,之前写的稿子要改亿点点,可以说存稿差不多报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