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八方院士聚天府!(万字大章,求月票!!!)

特殊出口处出现了两道身影:

一位是面容儒雅,穿着灰色西装,看上去五十来岁的男子。

另一位则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拖着行李箱走在前头,同时还不停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赫然便是侯星远与助理高洪文。

特殊出口的两端人都不多,除了徐云他们外只有另外一伙人在举着接机牌。

因此侯星远不需要高洪文提示,便注意到了站在前方的潘院士等人,主动朝他们挥了挥手。

潘院士等人也迅速做了相同的回应。

小半分钟后。

侯星远和高洪文来到了出口边。

他先是扫了眼边上的另一伙人,随后朝潘院士和赵政国伸出手:

“小潘,赵老哥,好久不见了吧。”

潘院士连忙和他伸手一握,表情有些感慨:

“是啊,平时电话微信没少打,但线下已经有两三年没见了,院长,大家都很想您呢。”

潘院士是朱x时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过朱x时把不少顶尖人才逼走的骚操作。

正因如此。

他才对侯星远这位‘科大光武’有着特殊的崇敬之感。

当时的科大别说啥c9高校了,险些连985的名头都保不住。

如果没有侯星远,现在的科大估摸着坟头草都快三丈高了——至少双一流绝对没得份儿。

所以不止是潘院士,赵政国此时的表情也同样相当感慨:

“小潘说的对,侯院长,您这些天要是有空,我做东咱们吃顿火锅——一月份的蓉城,这可是吃火锅的天时地利都齐了。”

“可惜这里不是粤省,不然我说啥都要再点一道红烧福建人。”

侯星远闻言笑了笑,爽快的同意了:

“没问题,过两天咱们几个科大的老朋友抽空吃一顿,到时候再好好聊聊。”

随后他又和季向东等人打了个招呼,便把目光投放到了徐云和陆朝阳身上:

“小陆我认识,所以这位应该就是徐云博士了吧?”

听到侯星远一语道出了自己的名字。

纵使徐云心中早有准备,此时亦是心跳加快了几分。

无论是侯星远科大老校长的履历,还是现任中科院院长的身份,都足以令此时的他抬头仰视。

更别说侯星远此前帮了自己太多太多的忙,人情欠了一大堆。

可以说没有侯星远的帮助,第五代吡虫啉恐怕到现在都还在专利申请期呢。

于是他连忙点点头,同样面露崇敬的与侯星远一握手:

“侯院长好。”

与此前的王老比起来。

徐云对侯星远的崇敬可能更多的带着一些个人情感色彩,高度上远远没有达到家国情怀的地步。

但两种崇敬彼此之间并不冲突,毕竟人是很有主观情感的生物。

看着有些拘谨的徐云,侯星远主动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道:

“小徐,不用太紧张,你计算出的这条轨道,也许会对华夏的科研事业产生难以想象的推助力。”

“从反馈上来说,我这个科院院长还要多谢你呢。”

“你和小陆都是很有能力的年轻人,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年轻常常会和‘资历浅薄’这四个字挂上钩。”

“但只要你的成绩足够优秀,很多所谓的界限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小徐?”

徐云重重点了点头。

纵观人类的整个科学史,无论古今中外,‘资历’都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但如果你实力够强,很多看似死板的规则,并不会限制你的发展。

当然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有疑虑:

扯淡呢。

颜宁和欧阳志云怎么说?

他们国内评了那么多次院士没有评上,到海对面就立刻成了院士,这不是打脸吗?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类似之前徐云被带起来的渣男节奏。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提及的一点是。

目前海对面科学院院士2500多人,工程院院士2600多名,医学院院士2400人,加起来7500左右。(national acadey of sciences官网可看)

而华夏方面。

医学院士隶属于医学学部,包括在了科学院内没有独立出来,工程院+科学院一共才1700多人。

这是名额数量上的差别——如果再考虑两国人口基数的差异,这个比例会更离谱。

其次。

海对面的院士,更多只是一个称号。

海对面的院士甚至需要自己拉投资,所以你甚至能看到有海对面院士在tiktok上众筹自己的项目。

而国内的院士却可以视作一个职称。

目前国内的院士是标准的副部待遇,要是去了地方,地方一把手都要敬陪末席。

所以在华夏,当了院士国家会给你各种资源,是妥妥的带头人,国家会让你带着一群人往这个方向冲。

因此这里涉及到了大量的资源分配,所以如果你有心查一下,会发现一个情况: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不重叠。

妥妥的一个方向,一个核心,少数比较重要的方向可能有多个院士。

比如颜宁。

颜宁师从施x公,两个人研究方向是一样的,都从事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现在我国已经存在的结构生物学方向的院士有三位。

分别是施x公(2013当选)、张明杰(2011当选)和常文瑞(2005当选)。

施x公主要从事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张明杰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常文瑞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

颜宁呢?

她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仔细看看,这些方向是不是在她老师的研究方向里——只不过更具体了些,同时也跟其他两名院士的方向有少部分重叠。

而这个对应的方向并不是什么核心重点方向,没有那么多资源支持两个院士。

这才是她没有评上院士的根由。

还有欧阳志云也是如此。

他所在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现在有7名院士,其中6位是华夏院士。

他的研究方向与傅伯杰院士、朱永官院士等其他院士存在较多的重复。

而且欧阳跟傅院士和朱院士年纪都差不多,比傅小,比朱大。

所以拿着海对面的院士和国内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否则颜宁也不会在不久前宣布回国了。

像海对面的马斯克也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换在国内小马哥、雷布斯当选院士,你猜猜舆论会怎么样?

还有2020诺贝尔化学奖幕后的撕逼,那才叫精彩

所以还是那句话。

华夏的科研圈问题并不小,并且客观存在——比如徐云上辈子之所以从成飞离职,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搞科研吃不起饭。

但另一方面。

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达到与制度、或者说【这个国家没救了】挂钩的高度。

更不存在所谓国外更加开明的说法。

现在很多人的方式其实是这样的:

在国内带工具人搞研究,发一些顶级期刊,积累所谓的底蕴。

然后以此为跳板出国,到国外担任教授,接着过几年,再以这个履历回国得到更高的待遇。

好了,视线再回归现实。

在与侯星远聊完后。

徐云便跟着几位大佬回到了大厅,与早就等候在此的那十多位院士逐一打了招呼。

随后在季向东的带领下。

众人从特殊通道来到了贵宾停车场,依次上车。

再往后,便是枯燥的行路了:

大巴先将众人送到了动车站,众人搭乘动车抵达pzh,再说pzh休息了一晚。

次日一大早。

再由等候在此的另一辆大巴开向了木里县。

十多个小时后。

大巴停到了一处隧道附近。

看着蒙蒙亮的天空,季向东忽然转过头,朝徐云等人一笑:

“欢迎各位来到”

“锦屏地下实验室。”

注:

加更开始,万字更新求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