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页

“劳烦孙伯了。”梁子致跟孙伯道谢。

“快进去吧,雪越下越大,别受了寒。”孙伯心疼,一边让小厮牵马去后头,一边安排热水洗漱,问子致吃了饭没。

“吃过才来的,我得了一味好的,带来让老师尝尝。”

孙伯笑着慈祥说好好,接了东西说他放好,明日等先生起来,你们师徒二人一并用,背过身便叹了口气,子致还是想着……

都这么多年了,先生已经好了,可子致还是。

罢了罢了。

梁子致躺在床上,这屋子是以前明源的屋子,十多年过去了,东西还没置换,他心中知道,大家都说老师早都好了,可要是好了,为何每年明源死的祭日都要回京,为何院子屋里光景一如既往。

老师没放下,他也没有。

明源是梁子致的师弟,是孙沐最小的儿子,中年得了一个哥儿。

孙家是滁州的名门望族大世家,出文豪大儒,孙沐学问极好,十六七便开始科举,连中大三元,拿了状元也不过二十出头,夸一句少年天才也不为过的人物。

跟着恪守规矩,不敢丢了世族颜面的孙氏子弟不同,孙沐性格豪放,不拘小节,洒脱自在,天赋好,看文章过目不忘,很有文人风流气质。当年还年轻力胜的康景帝十分欣赏,在孙沐入翰林时,便时常宣进宫伴驾。

孙沐连圣上作的诗都有胆子批两句。

康景帝不仅不生气,甚至十分高兴,说孙爱卿待朕忠心会说实话。

当时滁州孙家红极一时,鲜花锦簇门庭若市,一到节日,全京城的文人豪客争相相邀孙沐去赏花作诗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