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之四:巨坑项目

重生野性时代 王梓钧 2298 字 6个月前

而vr和ar技术的应用,则需要借助“增强型移动宽带”。

5g的理论下行峰值超过10gb,足以支撑ar/vr用户的交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维扬玩的那款虚拟网游,只要不是过于复杂的场景都非常流畅。

而且现在北上广已经在铺设6g网络——严格来说是5.5g,就像当年的2.5g一样,从性能上有一定提升,但还没有达到飞跃换代的程度。

早在2015年,就已经出现vr电影,接着又出现ar电影。

影视行业本来就属于资本乐园,在5g网络普及之后,全球的大型娱乐公司,以及许多风险资本,都在疯狂往vr和ar电影领域砸钱。砸到现在,90%以上的项目都亏了,而且是亏得血本无归。

ar电影勉强还算成功,已经有公司在推广“ar放映厅”,只差一部超级热卖的ar电影就能飞速发展——就像《阿凡达》之于3d放映厅。

但vr电影,就完全是个坑了!

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可是vr与电影天生犯冲。就像性格不合的一对男女,非要强行绑到一起结婚,婚后生活惨烈得根本没法看。

电影的本质是框视觉,每个景别都有特定表现功能。笼统来说,远景拍气氛,中景拍动作,近景拍情绪。而vr的特点是沉浸感,需要带入特定角色人物,再以这个人物的主视觉去融入场景——景别没法转换。技术上可以转换,可一旦转换又失去了vr的沉浸感,特别出戏!

还有电影的空间感和剪辑效果,也跟vr技术很难融合。

这几年,中外都拍了不少vr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全部扑街,移植到个人vr设备的盈亏参半,只有中途改做vr单机游戏的赚了不少。那玩意儿拍出来根本不像电影,更像是一款vr体验游戏。

说得更简单一点,戏剧是演员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vr是观众的艺术。

vr电影和电影的差别,就像电影和戏剧的差别,根本无法用已经成熟的传统电影理论去执行。

而在这期间,日苯和欧美的“小电影”公司,对vr电影的发展贡献巨大。带颜色的片子强调沉浸感、代入感,简直跟vr技术完美契合,再配合特定的x道具,一部vr小片片能让人爽翻,甚至有老司机表示比在现实中啪啪都更爽。

顺便一提,在vr电影各种扑街的同时,vr远程教育却异常火爆。

美国那边的学费高得吓人,就连技术教育就贵得离谱。硅谷有两个工程师,率先推出了“廉价”vr教育计划,刚开始只做职业教育培训,相当于vr版的蓝翔和新东方烹饪学校,结果迅速获得市场认可,甚至引起美国教育工会和教师工会的游行抵制。

两位创始人为了应付工会诉讼,差点被巨额律师费搞破产。幸好关键时刻风投资金入场了,硬扛着工会压力飞速发展。

在中国做vr教育就困难得多,因为中国的教育费用便宜啊。vr教育毕竟是虚拟的,不管是美容美发,还是开挖掘机炒菜,都不如在现实中真正练手那样实在。再说其他教育,现实中的家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虽然学费贵,但效果比vr教育好得多。至于成人教育,可以直接去正规大学报名,人家还发学历证书呢。

只有忙着上班又想提升自己、且不在乎学历的中国人,才会选择vr教育,市场比美国要狭窄得多。

宋若兮解释说:“我现在一边在表演系当讲师,一边在读导演系的在职博士。年初的时候,我跟着导师去好莱坞,参加了一个vr电影的行业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vr电影导演,都一致认为探险、悬疑、恐怖等类型片,会是vr电影的未来。去年环球影业投资的《木乃伊6》,就是个非常好的参照。可惜环球影业的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分别做成3d版、vr版和ar版,结果哪个版本都不讨好。”

宋景行问:“你说的那个项目,想拍成什么类型?”

宋若兮说:“恐怖悬疑片,只做vr版本。场景尽量压缩到特定的狭小空间,电影和现实的时间跨度都在两个小时以内,电影转场全靠角色人物的移动。观众可选择带入角色性别,情侣观众甚至可选择带入情侣角色。这样就能遵循传统电影理论来拍摄,同时又能体现vr电影的特征。”

宋景行问:“就没有其他导演想出这种拍摄方法?”

宋若兮说:“有啊,但拍不出来。恐怖悬疑片属于小众类型,一般来说投资都不大,而vr电影又是用钱堆出来的。只有大投资才能做出院线级别的vr恐怖悬疑片,而大型电影公司又顾忌市场风险,根本不敢轻易投资。如果斯皮尔伯格或者卡梅隆愿意拍vr悬疑恐怖片,肯定能拉到投资,但他们年纪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已经拍不动极耗精力的vr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