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拉伙】

重生野性时代 王梓钧 1141 字 2022-09-23

周正宇哭丧着脸说:“我爷爷看了一篇统计论文,全国大学生的月平均支出是250元,最低月支出是60元,说什么每个月给我300块已经远超平均线了。”

这个统计数据,似乎高得有些离谱,但事实却摆在那里。

去年九个月(在校时间),全国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是250元(包含奖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下同)。其中,5的学生超过500元,15的学生低于150元,许多农村来的学生不足60元——而北上广等城市的大学生每月最低生活费需要150元(包含学习用品和日常花销,比如理发、买衣服)。

学生之间的贫富悬殊非常大,且农民培养大学生非常辛苦,他们必须把全家大部分的收入寄给孩子吃饭,甚至因此而举债度日。

就看怎么个活法,彭胜利即便没有暑假打工赚钱,他靠奖学金、生活补贴,再打点零工也能维持生存。

听着周正宇哭了一会儿穷,宋维扬突然说:“我准备创建一个志愿者社团,有谁愿意加入?”

“志愿者社团是干什么的?”王波问。

宋维扬拿出一份复印的志愿者材料,这玩意儿是从盛海团市委搞来的,仔细解释道:“志愿者,在港台也被称为义工,起源于西方宗教性质的慈善服务。早在1979年,就有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从事卫生、环境、语言和计算机等领域的无偿服务。我国的志愿者服务,兴起于80年代中期,但一直都不成气候。由于春运繁忙,团中央在93年底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当时有两万多名铁道青年在京九沿线给旅客送温暖。去年底,团中央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现在盛海市也正在筹备建立分会。”

“志愿内容呢?”王波问道。

宋维扬说:“内容太多了。如果亚运会要在盛海召开,我们可以去做志愿者,帮忙疏导交通、清扫街道、给外国游客当翻译。平时呢,也可以去看望孤寡老人、帮助军属和特困户。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去偏远山区支教。反正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周正宇说:“这不就是学吗?”

宋维扬笑道:“可以这样说。我已经和盛海团市委取得联系,他们对复旦建立志愿者社团非常支持。”

“算我一个!”王波立即表态,整个寝室就属他最“正能量”。

“你们呢?”宋维扬问。

周正宇连连摆手:“别看我,你觉得我是学的人吗?”

聂军也摇头道:“没那份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