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8.于细节见真知

许鑫的第一节课,反响是有的,但并不算多夸张。

毕竟他没讲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跟见面会一样回答了一些问题。

但学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开学第一周的新生校园剪影上面,他的照片重点突出就一个字。

多。

学校看来也真是要宣传,直接给了四张一版的规格。

但也就这么一节。

而作为助教,他这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其实是在大三大四那边。

这不,9月下旬的时候,他在于珍的安排下,开始了一节大四的视听语言课。

视听语言是大课,不仅仅大四要上,甚至进修班的人也少不了。

而……如果说大一的新生对于许老师到底厉不厉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的话,那么,大四这些一小半在学习,多半时间都在进行自主创作的导演系的学生们,以及那些凑热闹旁听的人们,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专业。

……

“注意,有时候我们需要用让屏幕消失的镜头,来更好的表达我们想要透露给观众的信息。比如235:1,或者239:1。但这两种规格,会让人眼的余光,尤其是竖向空间还是会产生黑边。

这时候,我们尽量,注意,我说的是尽量。尽量挑选不同的摄影机来进行拍摄。比如5孔的潘那维申、来调整竖向的空间。

给远景的时候,屏幕竖向比例,并不会限制场景的收窄。但给近景的时候,或者室内拍摄,尽可能的要选择更宽一些的比例……当然了,如果你能用iax,在用上配套的激光荧幕。那么,4比3的比例呈现出来的效果会非常非常的震撼。

但切记不要过多展现这种固定比例的画面。始终保持一种固定格式,对影片镜头构成而言会显得非常乏味。穿插着来,赋予镜头一种生命力,效果会更棒……”

……

“当你觉得一段镜头出现问题时,记住一个唯一能揪住真理的审视手法。也是我们的基本功。你觉得哪里有问题,把片子拉出来。

每一个镜头,从结构而言,都要具备三要素,有没有知道是什么要素的?

……非常好。没错,是必须要有开头、中间、结尾。一旦你觉得镜头不对,你就开始掐。哪里是开头,哪里是中间,哪里是结尾。然后去思考,在这一幕画面中,我需要的是镜头到哪一个阶段时,表达出我特定强调的内容传达给观众。

记住,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然了,如果作为导演,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什么,甚至你都不知道你拍摄这段画面的意义,那就当我没说。

切记,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是我们人体不会有无意义的器官一样。”

……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题外话。那就是尽可能的去挑选你能驾驭得住的摄影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75的15孔胶片,你会发现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很远,法兰距高。你拍的特写就很困难。

而这时候我们就要考量给出特写的环境因素。你是在室内?室外?深处环境如何?是否要和周围的虚化背景相呼应?

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那么好,重复我之前说的方法。把一段镜头拉出来,开头、中间、结尾,一段一段的去切。找到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后,确定自己到底要把它拍成一个什么样。

切记,拍电影不是炫技,无论是什么样的镜头结构,最终都是为电影而服务。”

……

和大三大四的导演系同学们上课,就不需要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

讲干货。

讲实在的。

怎么讲?

就这么讲。

不需要拉一部片子出来。

那太幼稚了。

都大四了,自己该掌握的东西都掌握的差不多了,许鑫很清楚这群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孵化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无论是什么故事,他们都需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从0开始统筹,规划,先编好一个故事,设置好整体框架,找到一台摄影机……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是一些“投资”等等。

而在这些环节中,如果没有一支技术成熟的剧组带领,那么势必是两步一坎儿,三步一坑。

许鑫要做的,就是最大可能的帮他们减少这些误区。

俗称:避雷。

而这方面的解释,就是他在台上讲,下面学生在听。

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这些大四的导演听的津津有味。

可对于那些来凑热闹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许鑫讲的就像是天书一样。

什么……画面比例?

什么……几孔几孔?

懂么?

多多少少知道和胶片尺寸相关。

可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根本没有任何概念。

听不懂。

但……

看着那些大四的学长那如同开蒙大悟一样的表情,又觉得许鑫说的很厉害。

而等一节课结束,当他们对这些学长问道:

“学长,你感觉许老师讲的怎么样?”

所有人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

“真厉害!”

当然了,这是比较正统的说法。

更直观的是:

“牛比。”

或者再直白一些:

“真特么牛比!”

这些人,算是知道许鑫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取得如此成就了。

以前只是觉得他拍电影很厉害。

可今天这一节课……

得。

人家成功的关键,都特么在这些别说外行了,内行都很容易忽略掉的细节里。

真特么牛逼!

这章关于电影讲课的内容,是在网上找的资料自己总结的,不见得对啊。千万别信……

()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