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办公桌上的一面屏幕转过180°,正对着戚风郁,大boss点了一下鼠标,发话:“修改意见。”

屏幕上赫然显示的是戚风郁昨天亲手修改的方案a34。

太好了,谈公事那他就不怕了。戚风郁的工作小雷达全速运转,眨眼的功夫开启了百分之百的战斗模式。

他在王良的对面坐下,快速点了几下触屏,先调出来整体概念图,道:“王总,这样,在过您的修改意见之前,我先讲一下我的整体设计思路——……”

工作不是博弈,但包含了博弈的部分。修改方案从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谁把谁掐死了胜利这么简单。尤其是像戚风郁这类,标准没有那么容易量化,并且很大程度倚靠主观判断的行业。

就比如现在,王良是老板,也就是戚风郁的“甲方爸爸”。作为甲方,王良当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理解、以及整体观感来提出需求。

而戚风郁呢,要在充分理解“甲方爸爸”的各项需求的大框框之下,拿出表达自己,且符合自己的审美水准的方案。

他的一贯策略是,主动出击,先拿下甲方爸爸的“喜恶”,把甲方爸爸拉到同一阵营,再修改其他细枝末节。面对王良也不例外,打着阐明“总体设计思路”的方案,戚风郁抛出一个个小树枝,来试探可能的雷点或痒处。

几个回合下来,戚风郁惊讶地发现,抛开私人原因上的气场不和,王良实在是个非常理想的甲方爸爸。

第一,他们同属于t公司,所以,双方提出的任何条件、到底还是基于同一个立场,没有本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点。第二,王良是能够拍板做决定的人,和戚风郁一对一沟通起来,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效率高到不可思议,高到短短15分钟,就超过了戚风郁手里其他几个方案需要耗费一周的进度。

为什么说效率高呢?

通常情况下,一份合作方案,需要戚风郁向对接人提出主张,对接人回去请示上级,然后上级再请示上级,层层沟通,再经过三四版传声筒的变形,最后反馈回来的,是一张面目全非的需求单。不仅他的主张无法正确传达,也接收不到对方准确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