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5章 李昂献策

步步惊唐 何昊远 1378 字 2022-09-21

“其实也没什么,说到底,身入仕途,要么光宗耀祖,仕途亨通;要么济济无名而边缘化;要么就是如我前面所说,丢官去职直至祸及满门。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关键还是要有上得台面的政绩,以及有人赏识你并且加擢任。只有这些均齐备,官运亨通才有了基础,不知崔明府以为然否?”

这个是自然,崔寅岂会不知,只是他不敢托大,谨慎地说道:“还请李贤弟赐教。”

“公孙侍郎那边,我让公孙靖宇帮着崔明府说说,自是不难。但关系建立后,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有拿得出手的政绩。这政绩,是您为官一方的名片,是您避免被人戳脊梁骨的东西,同理,也是擢升您的人知人善用的证明,这又何尝不是这些人的政绩?毕竟,谁会用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不是?

一个国家,以士农工商为基础,一个州县,也是如此,只要把这四样捋顺了,这政绩也就出来了。然而这四样,也有轻重之分。在下不才,想问问崔明府,在您看来,士农工商以何者为重?”

“国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自然是以农为重。”

李昂听了,呵呵一笑,头上的一树杏花在夕阳晚风中婆娑着,不时有花瓣飘落到他的身上,那悠闲的意态,着实让人暗自赞叹。

“难道李贤弟另有高见?”

“高见不敢当,不过崔明府所言,在下确实不敢苟同。国以农为本,此言诚然不假。然崔明府要清楚的是,你管理的只是一县之地,而且任期只有三年。

农业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少,而且能否丰产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就算老天爷开眼,田地皆得丰收,那又怎么样?朝廷规定的赋税数额是死的,崔明府还能多收点不成?

换而言之,在农业方面着力,最好的结果不过是顺利完成朝廷规定的农税而已,不可能为朝廷增加一点赋税。

请恕我直言,崔明府也过不惑之年了吧,如今也只是一个下县的县令,就算年年政绩评优,此生能迁个刺史也就到头了。如果崔明府想更进一步,甚至青史留名,除非能一鸣惊人,拿出一份别人望尘莫及的政绩来。”

李昂这番话,让崔寅顿觉醍醐灌顶,颇有种交浅言深的意味,让他思路明晰了不少的同时,也充满了回味。说实话,他之前和天下大多数官员一样,这官做得都有点浑浑噩噩。想出政绩,但却不知从何入手。

各地官员年年下到田间地头劝课农桑,除此之外便是努力办学。

士农工商嘛,他们潜意识里自然会把士和农放在第一位。如果不是李昂点拨,可能他一辈子也勘不破这一点。

“望李先生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