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德妃想的很好,准备的也足够充分,不过却是算漏了一点,三十年过去了,四爷已经三十岁了,而她也快要五十岁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跟宜妃一样,当了祖母还能保持姣好的面容,甚至更有风情。

德妃原就不是以容貌在宫中出头的,年轻的时候比不得宜妃和良妃,如今就更是比不得了,早些年吃东西不忌口,前两个月又突然减肥,人能好看才怪了呢,德妃看惯了自己的脸,再加上使用的铜镜又不甚清晰,对自己还真……没有正确的认知。

康熙身边从来不乏有貌美之人,宫女、宫妃,端茶倒水的人也都面容姣好、相貌上乘,更别说南巡这段时间他日日都能看到宜妃那张国色天香的脸,对比之下,昔日同样是宠妃的德妃,实在是惨烈了点。

当然了,德妃生病,康熙并非是无动于衷,心疼是有的,但跟德妃想象的怜惜不一样。

“好好养病,别让孩子们挂心,都已经是做祖母的人了,万事都应该看开些,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四也老大不小的了,你就别跟着操心上火了。”

德妃差点没被怄死,这话乍一听没什么毛病,但仔细品品,没有一句话不是在说她老,到了这个年纪,按理来说也不应该计较这么多,但有宜妃的例子明晃晃的摆在眼前,她这心里头实在是不平衡。

德妃心里头平衡不平衡,除了永和宫里的人,其他也就没人关注了,甚至没过多长时间,德妃自己就想通了,女人前半辈子拼恩宠,后半辈子就该拼儿子了,宜妃的两个儿子,全都是没出息的,注定跟那个位置无缘。

但她就不一样了,老四的名声臭了,十四可还好着呢,皇上这两年身子骨越来越好,以后指不定继位的会是小儿子,与其跟宜妃争宠爱,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儿子身上,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那个。

后宫都已经是这个想法了,前朝的人就更别提了,三方人马旗帜鲜明,没有一盏省油的灯,太子、直郡王和八贝勒三个人之间更不存在什么兄弟之情了,几乎已经斗红了眼。

胤禟也算是看明白了,什么兄弟不兄弟的,但凡是动了那个心思的,兄弟之情又能算得了什么,与其指望哪个兄弟上位,还不如盼着皇阿玛长命百岁,他们这些注定与大位无缘的皇阿哥们也能多自在一会儿。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没有野心,尤其是皇子阿哥,进一步便是天下之主,这样的诱惑太大了,没几个人能把持得住,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原本旗帜鲜明站在太子身后的四爷蛰伏起来了,但皇太子党、皇长子党和八爷党的斗争仍然在持续,这中间甚至可以说是花样百出。

背了‘善妒’名声多年的八福晋没少尝试求子的办法,没少吃了药,没少拜了佛,多少太医都诊断过了,没人说八福晋不能生,只说缘分未到。

在夺嫡的紧要关头,没有嫡子都算是个弱势,更何况八爷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免不得要遭人议论、被人攻诘。

不过就算是如此,八爷对八福晋仍旧是情深意重,让京城的不少女人都羡慕嫉妒。

毓秀知道历史上的八爷是有后的,虽然她不记得是嫡出还是庶出了,但能做到如今这个份儿上,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很不容易了,就算日后真的有庶子庶女出生,在这么多皇子福晋里头,八福晋也仍旧是头一份儿的了。

毓秀这么认为,不代表八福晋也这么认为,成婚八年,贝勒府里的女人就没少过,但那些女人都只是摆设而已,是宫里头非要硬塞进来的,贝勒爷从来都没去过她们屋里,更没宠过她们。

但朝堂上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皇上对太子的不满也是日益增多,爷的机会来了,也越来越需要一个孩子,贝勒府里的那些女人也都不再只是摆设,虽然这些人仍旧一个个老实的跟鹌鹑一样,根本嚣张不起来,但到底是不一样了,尤其是张氏怀孕之后,肚子一天天变大,看着就让人心烦。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五,已经27岁的八爷迎来了自己的长子,彼时康熙的长孙弘皙已经15岁了,连亲事都已经定下来了,弘晶也快8岁了,虽说还是个孩子,但在宫里头读了好几年的书,言行举止、心思手腕都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皇玛法前几天才去检查了我们的功课,让师傅们严格管教,这几天是请不下来假了,八叔长子的洗三礼,额娘帮我备一份礼物送过去吧,儿子就不去了。”

难得从宫里回来,弘晶这小半天儿一直在正院呆着,不光是他,阿玛跟弟弟也在这儿,读书的、喝茶的、算账的,倒是也和谐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