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 威力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2452 字 5个月前

就是靠这些武器,和裕升在辽镇打开了局面,有少部份将领把军需物流也交给了和记,和裕升在蓟辽两镇打开了局面。

这边的粮食出售主要就是针对民间,因为白银大量涌入,山海关和永平府在短时间内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朝廷是很快可以解决,和裕升抓住了空挡期,在粮价恶性上涨时大量输入,自己大赚一笔的同时把地盘也抢了下来。

叫蓟辽一带驻军和百姓还有商人们大开眼界的当然还是和裕升强悍的物流水平。

就如祖大寿和满桂此时看到的一样,和记的车辆又大又漂亮,承载重量远中式的双车,能在较为破烂的道路上行走,不象中式大车,道路很差的话就很难走了,还不如独轮小车实用。

就是因为和裕升的这些举措,使得孙承宗虽然因为张瀚的信而震怒,不过也没有下死命令驱逐和裕升,甚至也因为孙承宗知道和裕升的实力还是远普通商家,所以这一次的援助行动,各方仍然寄望于和裕升能真正出一把力。

看到两个将军和家丁们蜂拥而至,几个留守的游击将军和大量的守备,督司,千总一类的武官都迎下来,各将站在路边抱拳行礼,官职低的就半跪着行礼。

将领们都穿着各色铠甲,有上等的山文甲,也有明光铠,也有普通的鱼鳞铁甲,身后的披风也是五颜六色,看起来绚丽多彩,内丁和营兵们则是多半穿着红色军袍,大明是火德尚红,军中多半穿红,当年的卫所兵的鸳鸯战袄就全部是大红色,全军数万人或数十万人一起行军时,犹如彤云落地。

边军颜色则并不一定,有的是戴青色折上巾,穿青色两面甲,也有的是戴笠帽,穿灰色军袍,北方军镇,特别是辽镇多半是穿红色军袍,有甲则披对襟式的泡钉棉甲,头戴樱盔或瓣儿盔。

营地四周也有大量的民夫,还有一些征调来的大车,甚至是大量的独轮车。

援助十三山是上达天听的大事,辽镇上下还是当正经事在筹备,山上有广宁城破时广宁城和四周卫所和村镇逃上山的军民百姓,人数多达十万,在突然的情形下辽东已经损失了大量丁口,也有大量军民百姓被屠杀,但如果是朝廷已经知道被困的十万军民在建虏有意识的长期围困下被杀或是被掠,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

现在还是天启年间,大明虽然屡败,朝野心气犹壮,总觉得不能输给建虏这几万丁口的小部落,一直到崇祯二年之后,建虏多达五次破边墙入关,甚至连亲王也被俘了。崇祯年间,建虏最南已经抵达南直隶边境,肆虐过整个山东,擒过鲁王,带走了百万金银和十几万百姓,那时候朝廷已经是躺倒挨捶的节奏,脸皮什么的也早就抛在地下,几十个内地州府都被破了,孙承宗这样德高望重的退休大学士都在原籍被八旗兵俘虏后杀害,朝廷还哪有什么面子可言。再说那时候连凤阳皇陵也叫农民军给破了,末世景像十分明显了,不象此时,只有外患尚无明显的内忧,朝廷的脸面和节操还在,而且皇帝不是崇祯,而是秉性忠厚的天启皇帝。

在一大片红色中和裕升的灰色象是一个孤岛,二百多辆大车围成了一个半圆,三百人左右的灰袍人就在圆圈正中。

祖大寿注意到这一次和裕升的商队与以往不同,所有灰袍汉子的衣饰更加简练,但又有些军人袍服的感觉,裁剪的十分身合,下摆到膝盖左右,胸前有开襟的领口,肩膀上有标识,胸前有斜斜的牛皮革带,上头吊着好多样物品,两排铜扣从胸口处到腹部革带之上,每个人都是身材适中的汉子,有一些人身上有明显的剽悍气息,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精兵的样子显露出来。

大半的灰袍士兵都在身后背着火铳,看起来做工质量明显过了工部造。

看到和裕升的人多半只带火铳,并没有多少刀牌手,满桂轻轻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