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出关

锦衣夜行 月关 2244 字 2022-09-20

然而.遗胡残虏遍及原野.去而复乘,既离复合,归附者与未附者错综居住.实是难以管理.太祖皇帝便随机而变.下令将塞外夷民.尽皆迁入内地。可是.一方面元人北撤.一方面边民内迁.便造成了辽东大片地区空如旷野.荒无人烟:

到后来.辽东已无民可管,干脆连地方官都撤销了.全部代之以卫所.辽东也就愈发地穷困了,太祖高皇帝后来也发现这个法子虽能一时隔绝敌我.长远看来.却是弊端重重.所以已经有意改变主张.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太祖高皇帝下旨.陆续从山西等处迁民户充实宣府左右卫、万全右卫、怀安卫.让他们分田立市.开辟荒野。可惜.太祖皇帝驾崩之后,这条遗策便没有坚持下来。”

萧兵备叹息两声,指着漫无人际的荒野对夏绮道:“部堂大人请看.为了防止为秣鞋所乘.我朝限制军民到边界之外去耕牧.许多耕地草场.便只好荒废。秋冬出塞烧荒.更是荒唐.野草烧尽,所隔绝者.不过是欲巍牧民.纵使轻骑远去烧荒.烧荒地带也不过一二百里.什么时候真正起过阻挡炭子侵扰的作用了?烧荒烧荒,烧得自己眼皮子底下越来越荒.敌人没有挡住.反让自己这边一片谓蔽荒凉。”

萧兵备沉默片庶.又道:“洪武初年,萧某便戍守辽东.积资累历.如今才升至开原兵备道.这几十年时光,萧某都是在辽东度过的了部堂大人.下官还记得方出塞时情景.那时这里屯田连络.监牧相属.虽因那些年的战乱暂时有些荒凉.可是看那光景,用不了两年,便又是良田万顷.人丁兴旺.村寨相连了。

可惜.元人往北撤.明人往南迁.留下的一些民户本就极少了.又不许他们缘边耕牧.秋冬时节还要烧荒….”迁民、烧荒、限制耕牧.大片的沃土草滩就这么荒废了:辽东变得一片荒芜.固然不能资敌.却也不能资己之军国大用。长远看来.乃是大大的失策。

而且.如此一乘,当我明军出塞征讨时,也少有耳目向导,又无居民协助:胡虏没有城廓居止,其地空旷。千里行军.劳师动众.便难以真正撼其根本。再者.大军远征.粮饷全靠内地百姓驮角馈运,耗资巨大.以朝廷之富有.怕也难堪其负。”

夏诗听得暗暗点头.萧兵备别出心裁,这个论调仔细品味.却未尝没有道理。一般的战争.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而对整个辽东的坚壁清野.最终造成的却是壮大敌人.削弱了自己。

蒙古人现在被赶回了草原上.失掉了许多生活用品的生产手段和来源;又由于与明朝处于对立地位.贸易关系不能正常地发展,由于他们愈加穷困.战争成本远远小于明国.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定期抢掠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如果说以前蒙古人尚有恢复中原的能力和企图的话.现在他们入侵则多是部落自发行为.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其经济需要。当然.这种情形是因时而变的.当战争成了常态.大明内部又出了重大问题的时候.劫掠就可能变成侵略.变成了统治权的争夺。

可是辽东如果能够变得富庶.边贸能够变得发达.这和情况就会改变许多了我们不能排除野心家、战争狂的存在.可是错误的措施.却只能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敌人。

这还只是外面.对辽东内部也是一样。辽东自明初就掌握在明人手里.现在这儿的居民中,蒙古女真等部族人口不足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在这儿现在是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汉人数量在这里是占绝大多数的.后来大明还向更北方发展势力.建立了奴儿干都司。

可是这么一大片广袤的土地.始终没有真正牢牢掌握在大明手中过.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曾经是这里人口最多的汉人渐渐不见了踪影.最后被女真人做了这里真正的主人,原因何在?

因为这儿除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始终没有多少汉人民户,汉人始终不曾在这儿真正地扎下根乘。否则,两百多年的发展.占绝对多数的汉人.早就把这儿的各族百姓同化了.哪还会两百年仍旧是泾渭分明.彼此关系甚至越搞越恶劣:

尽管朝廷在北部边防上不遗余力.但是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边患是不可能解除的.总有一天,这边患也就成了心腹大患!

夏萍想着.愈发坚定了此去哈达城的目的。

求月票!推荐票!

锦衣夜行565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