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朱元璋准亲家叛逃

众位将领琢磨了一晚上,今天终于能发言了。

宋濂和叶铮也暂时停止互相攻讦,静下心记录会议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让他们惊讶的是,昨晚这群人还瞪大着眼睛装呆傻,今天居然每个人发言都很踊跃,并且提出的意见都很中肯。

仔细思考后,宋濂和叶铮明白了原因。这群将领可能都是务过农吃过苦的人,真切地知道贫苦农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比如女子授田后,若与他村人成婚,该如何换田;

比如一家分有很多田地,但耕种人口不足、农具不足、牲畜不足,该如何互帮互助;

比如如何监督成丁人口划地,只靠县令肯定不够,县令之下是不是还需要新的官员;

比如成丁的人口除了最简单的田赋,之后徭役,特别是女子徭役要如何征收;

比如如果成丁人口出外经商或者做官,他们的田地、赋税、徭役又该如何处理……

宋濂和叶铮听到最后,都闭上了嘴,奋笔疾书记下将领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他们忽然发现,将领们所说的许多问题他们居然从未想到过。只从故纸堆中翻前人的田赋政策,他们忽视的问题太多了。

不过两人毕竟是大贤。很快,他们也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帮朱元璋完善政策。

叶铮身为事功学派传人,又在山村中长大,常带着弟子为邻里调解纠纷。乡中邻里纠纷多和田地有关,叶铮迅速跟上将领们的思路,提出切实有用的意见。

宋濂自幼跟随名师读书,常年待在书房中,实践经验缺乏,但理论知识丰富。“朱氏特色井田制”虽是一个新东西,但遇到的许多问题,历史中已经遇到过了。

比如女性分田会遇到的问题,在唐和唐之前的朝代就遇到了。在场的将领们不懂,但宋濂是把均田制研究透了的。

……

朱元璋等人在抓耳挠腮往陈标所写的“朱氏特色井田制”框架中填内容的时候,陈标也在和三位兄长讲解“朱氏特色井田制”。

什么大明啊朱氏啊的特色井田制,其实就是后世的农村土地承包制。

土地归公,联产承包,农村公社互助互利,既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尽可能抹平了农民体能差距带来的个人生产力差距。

但陈标完全不认为,这个政策能达到后世的程度。

后世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国家已经有了完善的机械生产线。

在大平原地区,有联合收割机等大机器赶场;田地零碎的小山村,农村公社也有小型机械供农民们使用。

这个时代有什么?他们建立的农村公社,能有一头耕牛就不错了。

而朝廷出租耕牛给农民集体使用……不好意思,西汉就有了。还需要陈标说?

接下来就看朱元璋手中的屠刀,能让管理耕牛的官员清廉几年。

西汉中后期,出租的耕牛只剩下老弱病残,根本没法用。补充耕牛的钱,全被官员和豪强吞了。百姓没法自己耕种,为了交税就只能把地卖掉。

现在变卖为租,只是为王朝对土地再分配留了个保险,只要不连续遇到昏君,大明就不会烂到底。

再说徭役的事。

常说税重压死人。其实历朝历代的田赋都很低,压死人的是苛捐杂税和徭役。而苛捐杂税,也很多都依托于徭役。

古时官员其实并不免田赋,他们免的是徭役。普通老百姓不想被沉重的徭役害死,又付不起代替徭役的苛捐杂税,就只能卖身为佃农,好歹能活命。

在唐朝之前,女性都有授田,授田额度为男丁一半。

古代徭役和田地绑定。唐初期学隋制,原本妇女有授田,后均田制完善,后为了增加人口,逐步取消女性和奴婢授田,也就相应取消了女性和奴婢的徭役。

在当时,这是对女性的德政。

唐初给百姓每户人家授予的田地足够养活家中女性。女性不用服徭役,在男丁徭役的时候就能继续耕种,养活全家。

从长远看,女性逐渐依附家庭,有了命,没了地位。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想什么未来。何况宋以前的朝代女子都能继承家产,地位也不算太低。

等到了宋朝,既不给百姓授田,还鼓励土地兼并,底层家庭养不活多口人,女子被抛弃成为常态。

在较为富裕的家庭财产继承中,南宋时,首次出现“绝户女”的说法,绝户女只得三分之一家财;南宋末年,绝户女因为理法约束不能出门,遗产被宗族代管。

女性才变得命和地位两头都没了。

现在朱元璋对女性授田,也并非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增加劳役人口,老朱他没那么大的思想觉悟。

无论追求怎样的人权,都是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标准后,在物资分配较为充沛的前提下,让社会上大部分人心甘情愿的为“更加文明”而割让一部人利益,转化成“公益”。

以现在的生产力和社会认知,朱元璋现在要给女性授田,说不定反倒会被认为是对女性的迫害。

什么?让女性下田劳动?还要服劳役?这什么暴君!

至于什么财产决定地位,没财产命终究是掌握在别人手中,以及现在女人们的辛苦会为生产力发展后的新时代女性地位奠定基础之类……

谁会关心这个?大部分人只知道,下田劳作很累,服徭役会累死,免徭役会额外花一大笔钱。

当然,陈标也可以拿出后世的解决方法——上工程队!全民不用服徭役!

但那不可能。

工业体系未建立,所有类似治河、修路、筑城等大型基建工程都得用人力甚至人命堆。如果让强制徭役全变成付费自愿,没有哪个盛世朝廷出得起这笔钱。

善良的朝廷,也顶多给服徭役的百姓足够的钱粮,些许的酬劳,适当地休息,让他们能活着回去。

所以,朱元璋只要敢颁布给女子授田的朱氏特色井田制,他暴君的帽子是戴定了。

这些坏处,陈标已经写得很清楚,就看朱元璋自己怎么选择吧。

陈标挠挠头。

封建社会就是惨,就算他这个资本家都有些不忍心。

他突然觉得,还好这天下是朱家的,不是他陈家的。要是陈家的,他得做多少昧着良心的事啊。

陈标摸了摸胸口。

不昧着良心就会亡国,要让国家在现如今生产力条件下繁盛就要黑着心肠,真难。

陈标感叹:“还好未来是老朱家当皇帝。这明君不是人能当的,至少我不行。”

三位兄长都听得晕头转向,连一直到待在陈标身边的陈英都两眼冒圈圈。

他们正在消化陈标所说的这些深奥的内容,突然听到这一句,都很是无语。

陈文正抱着脑袋使劲晃,好像要把自己脑袋里发胀的东西都晃出去:“太复杂了!怎么比打仗还复杂!我宁愿打一对十的守城战,也不要听这个!”

李保儿单手扶额:“我、我大概听懂了。虽然因为女性没有田地,饥荒、乱世、贫穷时,她们都是第一个被抛弃被杀,但只要口粮充足,她们不用下地劳作、不用服徭役,会过得较为轻松。所以她们会反对大帅给女子授田?!还说大帅是暴君?!这,这难以理解!”

陈英使劲点头。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太难以理解了!

陈标道:“这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会被抛弃、被杀的贫苦女子,在这个世道根本发不出声音。你指望家境优渥的自愿裹小脚的女子,和连出门都只能和家人换着衣服穿的贫苦女子共情?”

他双手合掌一拍,然后摊手:“出门有衣服穿的才是人。没衣服穿的,无论男女,都不是人。只有人能发出声音,为自己谋求利益。”

陈文正、李保儿、陈英三人嘴唇翕动,都说不出话来。

他们三人是男子。

这个时代,很少有男子去考虑女子的感受。

他们三人也未曾考虑过除了亲娘和义母之外的女性感受。

但听了陈标的话,他们却感到了悲哀和难以置信。

因为陈标的话,让他们狠狠地共情了。

在他们跟随朱元璋起义之前,他们也是“不是人”中的一员。

……

田赋政策后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些都可以后面慢慢填补,先在扬州把田分了再说。

朱元璋这次难得奢侈地找了一块美玉,亲自刻了“朱元璋”三个大字,兴高采烈地给百姓的承包土地契约书盖章。

自从朱元璋公布“朱氏井田制”后,流民如潮水般涌入了扬州城。

朱元璋看着扬州城越来越热闹,乐呵呵对徐达道:“等明年,我给你们也分田,给将士们都分田!”

他家标儿说了,士兵家里也要有田,才能增加大家当兵的积极性。

为朱元璋而战?不!要为自家已经分得的田地而战,才能调动普通士兵的战斗意志啊!

朱元璋换位思考了一下。

要是他还没当将领,只是一个小兵。如果他的将领给他一家人分了田地,马氏带着标儿在他分得的田地里生活,他每次打仗肯定会拼命,以免夫人儿子失去田地饿死。

但朱元璋的下属们都愁眉苦脸。显然这群家伙已经提前占了不少地。

不过他们再愁眉苦脸,也没想过反叛朱元璋。

以他们的功劳,地肯定不会少分。大帅还说了,功勋田可以让儿孙们多继承一代,再加上用钱财购买,啊不,承包的田地,他们的子孙只要不太败家,就能一直富裕下去。

如果子孙家势中落,还有成丁田可以分,未来也有翻身的希望。

朱元璋属下将士们想明白之后,脸上恢复了笑意,纷纷拿着地图对朱元璋比划抢地。

朱元璋把这群将领们挨个揍了回去,让他们赶紧滚蛋,该练兵的练兵,该屯田的屯田。

宋濂和叶铮两个大文人,亲自到现场给领承包契约书的百姓讲解朱氏特色井田制。

这个时代没有话筒,能出外授课的文人们肺活量都很大。

两个大文人的浩然正气气沉丹田,声如洪钟,把朱元璋都吓了一跳。

他和常遇春说:“宋先生和叶先生平时嗓门也这么大?比咱们叫阵的时候嗓门还大。”

常遇春道:“他们平时……平时声音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