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 让他们都贪婪起来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1869 字 2022-09-19

这也是明政府同时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叩边大患时不得不做出的退让与妥协。

南倭北虏的局面,让明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一边外部矛盾,一边内部矛盾,江北江南危机重重。

稍微一颗火星点燃东南火药桶,引爆东南起义,隔绝大运河为北方输血,疲于应付北方边患的明政府说不定要提前近一百年终结。

明政府迁都北京以后便高度依赖京杭大运河的输血。

明朝后期进入小冰期,北方粮食产量降低,没有京杭大运河往北方送漕粮,整个北京城都要陷入粮荒,没东西吃。

而东南一乱,大运河必然受到影响。

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当时日本正好在战国时期,一些战争当中的失败武士走投无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谋生。

他们往往拥有不错的武艺,正好是那些走私团伙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双方一拍即合。

这些久经战火的精锐武士就卖身做了大走私团伙的打手,为他们服务,与明朝官军对着干,贡献自己的武力和战斗经验。

久经战阵的武士带着要吃饭的亡命徒们,轻而易举的就把腐烂到了极点的东南卫所明军打得落花流水。

整个过程中,官方和走私团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的谈判妥协破裂,然后再谈判妥协破裂。

明朝负责平倭的官员、将军、官兵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走私团伙那边也不断的优胜劣汰,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双方都在克制,都在互相博弈。

胜仗不能随便打,败仗也不能随便打,打了胜仗有些时候不能算功劳,打了败仗有些时候也不能算是罪过。

大型魔幻现实主义事件屡屡发生在东南一隅,扰得天下仁人志士那叫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朝廷到底要干嘛?

怎么战败要死,战胜也要死?

很简单。

明政府需要昭告天下,需要转移矛盾,需要让人们知道我们打的不是走私团伙不是自己人,而是倭寇。

把内部阶级矛盾向外转移,引导大家憎恨倭寇,而不是明政府自己。

走私团伙也有需求。

走私团伙逐渐意识到朝廷不会放任他们继续存在,朝廷一定要确保东南赋税重地的安全。

对于他们,要么接受招安,要么就会被冠以倭寇的名义干死。

等全国一致消灭倭寇的舆论已经形成之后,再不接受招安,他们就真的是来自日本的倭寇了。

不管有多少七大姑八大姨说他们是大明子民不是倭寇也没用了,朝廷说他们是倭寇,他们就是倭寇,一定会被干掉。

他们终究不能和一个统一政权抗衡。

一时的优势扛不住明政府源源不断的兵力投入和越战越勇越战越有经验的明军。

经历战火和朝廷黑手双份磨练的名将们,已经知道该怎么一边躲避朝廷的黑手一边对付他们了。

于是聪明人选择了接受招安,摇身一变成了体制内的人物。

而那些脑子不清楚看不清时势的,就真的被战争锻炼出来的精锐明军干掉了。

这件事情最终以隆庆开关作为结局。

近百年的斗争之后,明朝统治者还是意识到了【一日不开关,则倭寇一日不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