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一十二 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1499 字 2022-09-19

读不起书的人还是读不起书,来不了洛阳的人还是来不了,交通,资产,办学条件等等,限制着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求学上进之心。

他增加了人民的识字率,因为扫盲不是真正的办学,办学需要付出的远比扫盲要多得多,他扫的起盲,却办不起学。

他想让更多的人入学读书,更多的人参加文举考试,并且拿出了一整套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大办公学,什么时候开放印刷术等等。

武举考试他也想让更多人参加,但是魏军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很高,所以给考试设定的考核项目本身就极具专业型。

可以说不是首阳山讲武堂出来的武学学生就基本上拿不到高分。

这不仅是在限制士人,也限制了未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但是,魏帝国的武举和文举一样,只是不限制出身,不是没有额外的限制条件。

文学和武学才是面对全民、没有什么多余限制条件的。

拿不到学籍本身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规章制度,无论文举还是武举。

后面,他会扩大首阳山讲武堂的办学规模,并增设地方武学,让武举考生也要拿到学籍,通过测试进入武学,经过学习之后,再去参加武举考试。

以魏军眼下的作战能力和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专业性的作战规划,一般不曾接受专业军事教育的民间所谓【壮士】根本不可能符合魏军的需求。

魏军需要的是越来越多拥有专业军事知识的参谋人才和指挥人才,而这些知识不经过专业讲武堂的学习,基本不可能掌握。

郭某人的规划是很好的,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现在的科举只是草创,他急着立刻就开始办理科举,就是要让科举有更多的时间举办更多次,以便于让科举更加快速的深入人心。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

至于其他的,他还没有精力去顾及。

他不知道自己死前能否看到一点苗头,看到天下教育兴旺发达的场景。

若能看到,他就满足了。

说实在的,他已经逆天改命好几次了,这不是最后一次,却是最成功的一次,他把士人打败了,杀死了。

可是为士人立碑做传这种事情,需要更多接受过教育的黎庶子弟来做,需要庶人来做。

科举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搭建需要下层基础的支撑,下层基础打不牢,上层的科举建设迟早要变味。

科举这仗打下来了,配套的教育系统也要立起来,后面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优化。

比如有钱人家付得起学费,穷苦人家付不起学费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财政上的不贴和支出,甚至是减免学费之类的政策也要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