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一十 魏国不能崇文抑武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1227 字 2022-09-19

但是赵宋帝国过于重视读书,过于重视五经考试,以至于赵家皇帝把【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都给说了出来。

男儿若要实现志向,就要刻苦努力的读书。

这本来是没有错的,但是赵宋帝国很明显做过了头。

能成建制的把自己国家的军事人才扼杀的过了头,让没学过军事、没有专业经历和战争经验的文人上阵,能干出这种事情的王朝也的确不多。

这样做的弊端自然很显然。

赵宋帝国的确富庶,可是它的军事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专业的事情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一面扼杀武将一面让文人领兵打仗,这种脱裤子放屁的事情……也不能都怪宋朝。

五代时期那种皇帝轮流做的事情,动不动就兵变当皇帝的过往,也难怪宋人耿耿于怀。

今天军队不高兴了换个皇帝,明天军队不高兴了又换个皇帝,皇帝必须要带兵打仗有威望,军人必须要干政且掌握节度使的实权,国家分裂成大大小小的节度使辖区。

皇帝是个大军阀,底下的武将是各行其是的小军阀,动不动就对着皇帝龇牙咧嘴,皇帝老了没有威望了或者死了,小皇帝根本坐不稳。

地方百姓惨遭兵灾,国家穷困不已,一些著名大城居然沦落到要卖人肉的地步,政府没有铜铸钱,居然用铁铸钱,还薄的可怜。

那种模式下,军队再强又能如何?

还不是一群?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堂而皇之的南下中原,进入开封,要做中国人的皇帝,几乎领先完颜家的人几百年实现夙愿,那些兵强马壮的军阀哪个拦住他了?

自中唐以来的遗毒一直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被真正解决,武人干政且动不动军事政变的痛苦经历终于告一段落,可谓是大快人心。

为了巩固这一成果,赵光义也好,赵恒也好,都在不遗余力的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打压武将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宋皇帝写打油诗大力推销读书考试做官这条路子,也就是理所应当的。

问题终究也还是解决了,但是,这一解决,使得宋帝国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猜忌武将防范武将打压武将的极端。

又不搞军事院校,武举还搞得毫无意义,配合整个社会崇文抑武的浪潮,宋朝的军事悲剧就是个定局。

郭某人不能这样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