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1737 字 2022-09-18

“皇上,臣愿承王尚书之志,为澄清吏治尽吾所能!”尤明堂叫道。

“好,尤爱卿其志可嘉。朕心甚慰。”康熙点了点头,笑道。先前的王渔洋为官清廉,虽然某些事情上显得有些狡猾,却从不跟朝堂上的什么势力相靠近,大致上还是一个难得的好官。不过,早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王渔洋就因为身体不适而告老了。这几年。刑部的尚书连续换了两任。可是,没有一个能让康熙满意。本来,去年地时候康熙还打算再把这个老臣子再召回来继续使用,仍拜刑部尚书。可是,传旨地人却回来告诉他,王渔洋年老多病1未能成行1只有让儿子扶掖跪拜谢恩了事。今年年初,康熙又得到消息,王渔洋去世了。对此,感叹之余。在考虑了一阵子之后,康熙才把尤明堂从户部调了过来。本来,施世纶是应该是更加合适的人选,不过,清理亏欠的事情还没有收尾,此时如果换将,恐怕会镇不住局面,如果发生倒退岂不是坏了大局?在这个时候,康熙可不敢掉以轻心。毕竟,相比起尤明堂来,施世纶地后面除了他这个皇帝,还有不少人。他这个皇帝如果是阎王,那些人就是小鬼。阎王好过,可那些小鬼却不是那些官员愿意招惹的,就算这些小鬼们不会为了施世纶而出面,呆在那里也是一种镇摄。再者,整顿吏治跟刑部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大,这时候真正重要的是有审理官员之权的大理寺,施世纶正是他打算放到大理寺的人选。

“皇上,不知您打算如何开始整顿吏治?又让何人主持此事?”张廷玉又开口问道。他在康熙身边多年,对这位皇帝十分了解。既然把他们这几个人召来,就肯定已经打定了主意。刚才的话,其实也就是想看看他们这些人都是什么态度罢,开个话头罢了。

“本来,这整顿吏治的事情一直憋在朕的心里,还在考虑,并没怎么对人说过。只是,前段日子,出了云南提督哈元生那件事,胤禛就向朕提了起来。朕也是觉得这事情不能再拖延了。要不然,再出几个哈元生,朕这大清天下恐怕就要乱了……毕竟,满天下就只有一两个人敢像于中那样放手做事啊。”康熙叹道。

“皇上您打算让四阿哥主持此事?”张廷玉并没有顺着康熙的话往下说,依然坚持着自己地问题。

“朕确实有这个打算。衡臣你觉得呢?”康熙问道。

“这……回皇上。依微臣看来,四阿哥似乎略嫌刚直!”张廷玉、略微迟疑了一下,答道。

“张相,卑职不明白您这话的意思。雍郡王刚直无私,岂不是正好主持整顿吏治!难道,您还想让一个只会和稀泥的人来主持不成?那还怎么整顿?”尤明堂开口问道。清理亏空的时候,他跟那位四阿哥一起处理过几件事情,有一点儿交情。对其颇有好感。

“尤大人,张某并不是这个意思!”张廷玉看了尤明堂一眼,淡淡地说道。虽然一直只是在上书房大臣里面排老末,可是,张廷玉终究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虽然一直比较沉默,可多年来的高高在上,依旧让他的身上带上了一种无名的威严。这句话语气虽淡。

却让尤明堂感到了一种深深地压迫感,也让近年来因为坚决主张清理亏空而颇得康熙圣眷,一直比较顺风顺水地尤某人沉默了下去。

“施世纶不说了,初入官场就敢在安徽唱那么一台大戏,自然是胆大如斗的人物。听说这尤明堂也曾经在朝堂上跟许多人对顶过,据说连先前的废太子胤礽也镇不住。想不到居然会被这位一向低调的张相爷一句话就给压了下来。看来,这上书房大臣虽然只是一个没品没级的称号,可是,能得到这个名号的人,终究都不是普通人啊。”一直没有发话的赵申乔暗暗在心里打鼓。他也十分诧异自己会被康熙召见。面对眼前这些人。他觉得这一次自己似乎是进入了一个尽是凶神恶煞地地方。

“皇上,如今天下整治虽然没有前明之时那么腐烂,可是。也已经到了不整不行的地步。不过,整顿吏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有可能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所以,臣觉得,主持这件事的人,必须是有恒心、有毅力的才行。”张廷玉自然不知道赵申乔在那里是什么心思,见尤明堂不再说话,便又向康熙说道。

“衡臣啊,难道你认为胤禩没有毅力。亦或是恒心不够?”康熙捋了捋胡子,问道。

“微臣不敢如此认为。四阿哥性格一向做事认真,无论是毅力还是恒心,都足够了!”张廷玉垂首答道。

“既然如此,那张相你又为何反对由雍郡王主持整顿之事?”尤明堂或许是觉得刚才被张廷玉压得说不出话来有些失了面子,又开口问道。

“尤大人,我说过……雍郡王的性子略嫌刚直了!”张廷玉还是那种淡淡的语气,让尤明堂颇觉难受,因为。他觉得张廷玉的语气如此淡漠,似乎是有些瞧不起自己。

“朕明白了!还是衡臣你考虑的周全啊!”康熙突然叹道。

“微臣不敢。皇上圣聪,自然是早就有了谋算。臣不过是替您把话明说出来罢了。”张廷玉躬身说道。

“呵呵,你就不用谦虚了。”康熙对张廷玉笑了笑,又说道:

“朕这次之所以叫你来,本就是因为你思虑周密,行事谨慎,可以为朕拾遗补缺。毕竟,这整顿吏治的事情涉及朝廷和天下地安稳,不能轻易动手。要不然,乱了局那可就坏了。”

“皇上考虑地极是!”张廷玉点头道。他知道康熙确实是明白他的意思了。没错,现在的大清国贪污腐败非常严重。虽然他前面说还比不上前明那么厉害,可是,那只是说给康熙听地。实际情况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现在的大清国还有个明君当家,秩序没有前时的时候那么混乱罢了。可是……吏!什么是吏?吏就是官员!负责替皇帝管理国家的人!大清国大了去了,这满天下得有多少官员?那么多的人中,清廉的有多少,贪污的又有多少?……这么多的官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有过贪墨的行径的,如果任用胤禩那样地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去负责整顿,后果会是什么样子?根本就不用问,肯定会人心大乱!……官员管理着国家的秩序,虽然目前这些官员很多都不称职,可是,如果官员们的心乱了,那么,他们就会不安心做事,而官员们不安心做事,国家的秩序就会产生波动,到时候,吃亏的还不依然是国家,是老百姓?

“衡臣啊,那你觉得此事交由谁来主持的好?”康熙又开口问道。

“皇上。臣愚钝,想不出合适的人选!”张廷玉垂首答道。就像是康熙说的,整顿吏治是一篇大文章,不是那么好写地。一旦下笔,就必须坚持下去。一旦中途停下来,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康熙如今已经年近六旬,还不知道能在皇位上再呆多少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康熙驾崩之前。有很大的可能是完不成这一篇大作地。所以,为了使得这件事能继续下去,这个主持人,也极有可能就会是康熙的继承人,下一任的皇帝。这么一个人选,以他张廷玉的聪明,自然是打死也不能说出来的。何况,到目前为止,他真的是想不到哪一个皇子比较合适。而刚才反对老四出面主持此事,则是因为他十分明白康熙的心思。以那位雍郡王的性子。虽然是此次整顿吏治地事情的提议者。却绝无可能独挑大梁,毕竟,安徽的那次就是前车之鉴。无论是康熙还是谁人。都不会放心放出这么一个猛人。

“看来,朕这一回要多费一番脑筋了!”康熙自然知道张廷玉的顾虑,所以只是笑了笑,没有再朝继续追问。不过,他也有些苦恼。因为,跟张廷玉一样,自从那三个儿子各自离开北京城之后,他的日子虽然过得舒心了许多,却也陷入了寻找接班人的困局。寻常的家庭找不出一个能继承门庭的都要为难几分,何况他还是个皇帝。

“……”

没有谁再说话。

在座的人都知道。自己这一次被康熙叫来,有很大的可能是充做此次整顿吏治地主力地。对此,无论是张廷玉,还是施世纶和尤明堂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张廷玉是经历的多了,施世纶和尤明堂也是有过了清理亏空地经验,所以都是处之泰然。可是,三人之外却还有一个赵申乔。

“这到底叫什么事儿?”

赵申乔偷眼看着身边几个正在沉思的人,暗暗嘀咕道。他被康熙从江苏布政使的任上调来京城,没多久就当上都察院的一把手左都御使。本还挺兴奋的。今天又受到康熙召见,更是喜得不知道该当如何是好。还以为是自己从马德那片乌云下面冲出来之后,红日当头,马上就要再次平步青云,说不定过几年连上书房大臣都有机会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那份心思。他才刚来没多久呀!可却被拉过来一起议事,而且议的还是整顿吏治这么一个敏感的话题——他有这么受康熙宠信么?事实上,他跟这位皇帝根本就不熟的呀!自打考上了进士见过一回之后,他就一直在外地做官,几十年里,加上近些日子跟康熙见过面的次数,恐怕还不够十指之数!……他当然知道,如果能加入进来,并且一起把这件整顿吏治的大事做好,他肯定会得到康熙地赞赏,并且官运亨通,可是,他更加知道,官场险恶!尤其是他自己就不是什么清廉的人,虽然这些年在马德的强力监察下,包括他在内的江南三省官员很少敢做出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可是,很少并不代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