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1743 字 2022-09-18

他先是拿下了毗邻尼泊尔地戈勒克布尔,然后,以此为基地,对军队进行休整,同时,派人前往北方邦地首府勒克瑙。并且“解释”了来意,声明绝不会“侵犯”印度,只是来追剿蒙古叛军,只要将敦多所部剿的“一干二净”,他自然会从原路返回。

印度官员当然不会傻到相信于中的话,可是,奥朗则布死后,他地三个儿子,阿拉姆、阿柴姆和巴克什三人之间也开始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首都德里根本就没有人在意北方邦的死活。哪怕北方邦是印度第三大邦。这些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就算他们想在意,也抽不出精神来。而且,南方马拉塔人的反抗也因为奥朗则布的死亡而越发的如火如荼,相对于本土的反抗势力,于中这一万多人马虽然显得更加强悍,但在莫卧儿王朝的高层们看来,却只是无根之木,顶多也就是打打秋风就走了,杀伤力恐怕还跟不上敦多的那三千准葛尔兵,所以,德里的高官们要求北方邦自己“解决”于中。

这一下,北方邦地贵族,比如那些婆罗门、刹帝利之类的家伙,对德里的不满程度立时大为上升。不过,不满归不满,感到有威胁之后,这些人还是不得不以北方邦总督为首,立即开始组织兵马,准备抵抗于中随时都有可能的攻击。本来,因为敦多事先在北方邦进行过多次抢掠,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让印度人十分头疼,毫不留情的屠戳更是让这些人无比的恐惧。所以,受过他“教育”的那些贵族在组织起军队之后,并没有选择进攻,而是选择了防守,因为这些人害怕于中也是同样的货色。就这样,于中承敦多地情,居然和北方邦的贵族们“和平相处”起来。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能持续多久。因为看到于中只是在戈勒克布尔徘徊不前,再加上又已经探得于中只是一万多步军,骑兵只有少数,那些人又开始抖了起来。讨论了一段时间,相互打了打气,这些人东拼西凑,又从邻邦借来了一部分,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朝着于中“反扑”了过去。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于中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占据了多项优势,轻易就打散了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所谓“大军”。而战后,于中称北方邦“无故挑衅”,遂带领大军主力朝其首府勒克瑙发动了进攻。而此时,于中的兵马已经再次向上涨了一截。人心是贪婪的。不管这些人是出自哪里。……尼泊尔的那些诸候在看到跟着于中做事有利可图之后,又咬牙拼凑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交到了于中手里,同时,班禅也派出弟子。带领各地土司派来的总共四千兵马翻过聂拉木山口过来“支援”于中。(1757年,英国将领罗伯特·克莱武仅以三千人就打败了五万印度兵马,开始了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序幕,相比之下,于中还算差劲的了。)

将近两万大军,又具有火器方面地优势,勒克瑙被于中一股而下,北方邦首脑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于中的手里。

之后。于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罗门出身的贵族做为傀儡总督,开始在北方邦竖立统治权。同时,于中还割让了北方邦部分领土给尼泊尔贵族,使尼泊尔牢牢与这场侵略战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于中对北方邦大动干戈的时候,奥朗则布之子阿柴姆也终于说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与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间展开了一场派系内战,缓解了南方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正当德里想重新派兵夺回北方邦的时候,位于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锡克人在一个叫班达的人的领导下。也开始了对莫卧儿王朝的抗争。印度最为富庶的农业大邦陷入动乱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达等人还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那个人就是……敦多!虽然同样的孤军在外,可是,敦多却十分明白。于中背靠尼泊尔,身后又有西藏和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是进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虽然他想绕道回去准葛尔,可是,那样地话,他必须穿越阿富汗。而这个阿富汗正处于战乱之期。如果要从那里过去,就代表着他必须要随时应付那个地区各种势力有可能的袭击。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于他施展拿着的战术。容易受困。何况,相对于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穷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准葛尔现在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会直接面对清廷的大军,敦多终于还是决定留在印度发展。不过,既然要发展,光凭着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于中那样有来自一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选择暂时“帮助”锡克人了。至少。这样能让他摆脱外来人的身份。

不过,锡克人的叛乱和于中的侵略,对莫卧儿王朝来说还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谓“屋漏偏适连阴雨”,就在莫卧儿王朝急需振作的时候,他们迎来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尔沙。这位皇帝有一个外号,叫做“无头脑者”。而在这位新皇帝巴哈都尔沙的领导下,德里的统治者们暂时“放过”了正陷入内乱的南方的马拉塔人。可是,他们又将手中可以撑握的大军分成了两股,一支派去平定造反的锡克人;另一支,派去驱逐侵略者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