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凤行 假面的盛宴 2060 字 2022-08-24

等事后通过了解,管清和才知道是有人送信给这些大人,说是天使奉旨召各位大人前去码头观看祥瑞。

然后他们就去了,然后这事想捂也捂不住了。

等消息送到京城后,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朝堂上议论纷纷,有人全然不信,觉得荒谬至极,有人觉得定不是空穴来风,不过随着福建道监察御史的奏章也送到京中,不信也得信了。

于是朝堂又展开一番议论,有人提到应该广开海路,多给海商便利,鼓励海上贸易,又有人弹劾福建市舶司不作为,既然明知道海外有粮,为何朝堂缺粮时置若罔闻。

总而言之,说什么的都有。

没人知道这场轩然大波,其实不过是个小女子,另辟蹊径走出的一条路。

明知沿海有备寇禁海令,以备寇作为借口,谁也不敢擅专分毫,因为一个不慎,可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既然这条路不通,那就换条路走。

清风道长就是个招摇撞骗的道士,但架不住有个天使的身份,这种人没人会提防他。只要他能出海‘发现’粮食,把消息传回来,事情就算成功了。

管清和签发备寇禁海令,为的是掌控全局,用的是阳谋。凤笙说动清风道长出海寻蓬莱仙岛,又从建平帝那里请来圣旨,虽然荒谬,但用的也是阳谋。

阳谋对阳谋,出其不意才能胜,打得就是出其不意。

一时之间,清风道长俨然成了万众瞩目的对象,连清尘子都不敢掠其锋芒。

要知道,他们这些道士会的都是些奇技淫巧,历来不容于朝堂,可这一次清风道长却立下如此大功,俨然成了三清在世。

同时,朝堂上许多官员也是喜笑颜开。

这一年多来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到处都缺粮,到处都喊着要粮,尤其是户部的官员,这一年多来压力尤其大,每个人的头发都是一把一把的掉。

这次粮食问题终于解决了,终于不用担心再掉头发了。

为了以后也不掉头发,户部众官甚至建议朝廷出海买粮,最好打通这条路子,以便日后备用。

其实这几年下来,也许六部其他几部意识不到,但户部的人却知道现在的朝廷究竟有多缺粮。

这次的危机过了,下次呢?

所以还是未雨绸缪吧。因此又延伸出既然可以出海买粮,为何不能出海买地,寻那适合种粮的地方,多买些地让那些获罪流放的犯人去种。一来解决犯人无处流放,二来解决粮食危机,一举两得。

以至于最后竟发展成我大周国力雄厚,海上力量已成规模,海外蛮荒之地如此多,那些小国不堪一击,为何不能去占一些呢?

当然这是后话。

而以陈浩为首的几个商人,这次也是立了大功。

他们以出海买粮本就是为了解国之大难为由,将所有粮食全部捐给了朝廷。

这就是场面话,实则谁不知道他们其实是走私商人,不过这么多紧缺的粮食砸下来,这当头也没人不识趣提这些。

谁提谁就是和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为敌,和百姓都为敌了,自然也是和朝廷为敌。

朝廷自然不会白要他们的,事后定有弥补。这个弥补也许在金钱上不能补足,但受惠也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毕竟户部提及的打通这条路子以备后用,也需要人去办,这些人熟门熟路,正是大用。

所以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等户部往山西拨出赈灾粮食后,凤笙终于松了口气,丽皇贵妃也松了口气,笼罩在京城上空许久的阴霾终于消散,俨然见到了晴天。

而此时已是入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