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凤行 假面的盛宴 2328 字 2022-08-24

因周广瑞十分小心,每次和方彦商谈此事,都会屏退左右,所以禹叔知道的并不清楚,会得到以上这些信息,都是他和方凤笙从方彦细碎言语,和之前他打探的一些消息中拼凑而出。

而自打周广瑞和方彦出了事,以前与二人相交的友人,俱都闭门不见,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禹叔只是一个师爷的管家,平时和那些达官贵人也沾不上关系,方彦死在牢中之后,他想尽许多办法,都没能拿到方彦的尸体。

最后还是宋阁老那边的关系出来照应,禹叔才能带着方彦回绍兴,可宋阁老那边看的也不是方彦的面子,而是周广瑞。

可惜周广瑞也死在押解进京的路上了。

“先找个地方落脚,然后我亲自出面去找找绍兴师爷帮的那群人,总能打听到些消息。”凤笙说。

提起绍兴师爷帮,这话就说得有点远了。

古早有句谚语,无幕不成衙,后来渐渐演变成无绍不成衙。

这个绍,指的就是绍兴。

江浙一带历来文风鼎盛,历朝历代都是科举大省,而江浙的才子之多,也是举朝内外皆知的事情。在外名头响是好事,但这其中的苦大抵只有江浙一带的读书人自己清楚。

无他,读书人多了,竞争就激烈。

早在前朝建朝之始,江浙的官员就占据了大半个朝堂,每逢开科取士,南方士子录取人数总要占大多数,甚至北方士子不足其一。为了安抚北方士子,广纳天下贤才,朝廷特设分南北榜取士。

如此一来,北方士子录取人数增多,相反则压缩了南方士子的录取名额。

尤其每逢大考之年,各省录选的贡士皆有定额,大省不过一百几十人,小省不过四五十人。别的省份看似录取名额不多,却是从百数乃至千数人中录取,而临到江浙却是数万人去争抢这有限的的名额,势必落第之人众多。

十年寒窗苦读,等待扬眉吐气,却屡屡落第。会落第不是因为自己才学不如人,而是苦于生在江浙。

尤其绍兴一带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江浙的才子十之五六出自绍兴,其中又以会稽、山阴、余姚、萧山为最。可绍兴地窄民稠,严重的人口和土地比例失调,致使绍兴当地人比江浙其他地方的人更具有危机感。

他们极少会在举业上驻足不前,一旦不成,就会另谋其他出路。

什么才是其他出路?

开馆教书乃是下层,上层当是以幕为业,谋求进身之途。

一来幕主多为官员,可结交权贵,如果幕主平步青云,身为幕僚自然前途不小。二来也提前可以熟悉衙门杂务,如有一日登科中举,是时自然事半功倍。

而时下人讲究乡谊,自己发达了,当然少不了提携推荐亲友乃至同乡。就这么一个提携一个,渐渐形成气候,彼此又抱团垄断,甚至给人一种固有的观念——绍兴出师爷,天下幕客十之出自绍兴。

例如方家,就是很典型的师爷世家。

从本质上来讲,方家应该算是书香门第,不过第一代方家的家主比较务实,定下这样的规矩。家中子弟不可荒废学业,也不可荒废祖业,年过三十不能中举,就改行从祖业。

像方家这样的人家,在绍兴还有许多许多。

且许多官员也愿意请绍兴的师爷当师爷。

无他,绍兴的师爷在前朝就形成气候,直至今朝,甚至渗透到各地大小官署中,或为师爷,或为书吏。

曾有人云: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可见一斑!

请一个绍兴师爷的同时,其实也是请了他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在官场上想要升官发财,光凭着做事可不行,也要懂得交际。如若你的上峰或者同僚的师爷是绍兴人,你的师爷也是,这样交际起来事半功倍,还能起到穿针引线之妙用。

而供这些绍兴人联络乡谊的地方,莫过于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

方凤笙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绍兴会馆’几个大字,迈了进去。

她今日出门没带知春知秋,只带了禹叔。

……

就在方凤笙进会馆时,一个车队从她身后的大街行过。

二十多骑拥簇着一辆马车,一看就不是寻常人。

宗钺眼角余光扫到那‘绍兴会馆’的字样,蹙起眉。

德旺也跟着瞄了一眼,心里暗骂:挑路都不会挑,不知道爷最近见不得绍兴两个字。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拿出来当面讲,只能缩在旁边当鹌鹑。

作者有话要说:明清两代,绍兴师爷是很牛的,各个衙署下面的师爷、吏目、书办,搞些文字工作的,都是绍兴籍。他们的形成气候跟时局、人文、地理等等有很大的关系。

这章里面叙述绍兴师爷的文字有点多,但是没办法,这个跟后面很多剧情都有关。这里不通,下面也不通了。

历史上也有很多名臣是师爷出身,例如一代名臣左宗棠三次未考上进士,就灰心仕途,专心去研究舆地兵法,先后给两江总督陶濧、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当过师爷,后来当了官,负责组建楚军,与太平军作战立了功,终成封疆大员。道光年间的禁烟名臣林则徐,早年当过两江总督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师爷。(以上来自百度,贴给大家看看,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