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佞臣凌霄 漫漫何其多 3251 字 2022-08-21

这下子算是全捅开了,凌霄也不再避嫌,光明正大的住到了英王府里,别人不都说他是褚奕峰的娈宠么?娈宠当然得住到主人家里才合适啊。

这事一出不知是不再怕人看出来了,还是被短暂的离别吓着了,褚奕峰更加喜欢腻着凌霄,行动间都带着一股甜味的依赖味道,凌霄骨子里本就是个大男子主意的人,对于褚奕峰的亲昵自然都是喜欢的。

“昨日你歇晌的时候姨母跟我商议了一个时辰,就是那孩子的事。”凌霄跟褚奕峰坐在软榻上,褚奕峰不知是觉得累还是只是想靠着凌霄,躺下来枕在凌霄腿上,点点头:“商量着怎么做?”

凌霄一笑:“商量着送你个现成的儿子,不过现在还不行,慧王府的事刚出来,现在就将这事说出来怕引起有心人的猜疑,就先对外说你在北部没带过来的一个侍妾生了个小世子出来,只是如今时气不好带不过来,等到暑气一过就接到皇城里来,宗族那边有姨母去交代,这样咱们不用担心。”

“那明儿呢?他怎么办?”褚奕峰想了想,“他不能记在我名下?”

凌霄顿了下:“他已经大了,如何也骗不了人说是你的了,闹起来让人知道了这事就连小皇孙的事也毁了,我和姨母的意思是在皇族中找一家,找一家放心的,不过也急不得,随后姨母会找心腹嬷嬷们来府里照料两个孩子,等到风头过了就将小皇孙接到宫里来。”

褚奕峰想了想点点头:“嗯,你和母后想的肯定是周全的,就这样就好。”

“这下齐全了,等你登基后就将广蓉儿追封为元后,安泰侯就是国丈了,再有了孩子……”凌霄揉了下褚奕峰的头,“妻儿都有了。你身上还有两重孝,有姨母帮着,谅那些大臣和宗族的人也说不出让你再娶后纳妃了。”

褚奕峰笑笑:“母后说帮着咱们?”

“嗯。”凌霄轻笑,“不光这些,你心里得有些打算,帮着你登上宝座的人不少,登基后该如何封赏你心里有数?”

褚奕峰打了个哈欠:“没数。”

“我……就知道你没数,全给你想好了。”凌霄认命,他知道褚奕峰现在心里美的将正事忘得差不多了,起身拿过一本册子,翻开递给褚奕峰看,“这是我拟定的给众人的封赏,吏部刑部兵部换的人最多,你都看看。”

褚奕峰拉着凌霄的手,随意的翻看,凌霄无法,叹道:“听话,你就要当皇帝了,三省六部的人谁是谁你至少得知道吧?给你笔,看哪不合适的你改改。”

“嗯嗯。”褚奕峰还是一脸憨憨的,翻了一会儿抬头道:“怎么没有你的?”

凌霄一笑,指着第三页的一处道:“看哪呢?这不是我?工部尚书。”

褚奕峰哑然:“闹着玩呢?工部尚书?”

褚奕峰摇摇头,拿起笔来将那里抹了,见三省的人已经几乎满了,尚书省中左丞右丞也都拟好了人,褚奕峰一笑:“这个不是正缺着一个?”说着提笔就写:“尚——书——令——凌——霄——”

“峰儿!”凌霄哭笑不得,“你是想要言官御史他们长跪承乾宫?几个地方有空缺是因为这官职太大太重要,还是得跟你好好商议之后再说,一个尚书我都快压不住了,尚书令?”

褚奕峰一笑:“工部尚书不好,直接让你统领六部多好,行了,让我把不合适的改了,我真改了你又说……言官御史爱说什么说什么去,谁理他。”

凌霄失笑,又跟褚奕峰劝了半日,褚奕峰却出神想到别处去了,半晌突然道:“当年爷爷打下江山来后封赏了不少有功的人,父王继位当日也封赏了不少有拥立之功的臣子,我也得有点表示才好吧?”

“这个也有,这不在这写着了?”凌霄指给褚奕峰看,“我大致的拟了个意思出来,怎么封赏还是看你的意思,不过最后还得跟礼部的人商议一下。”

褚奕峰翻开,还是没有凌霄的。褚奕峰没有说话,跟凌霄又商议了半日才睡了。

“王爷,这个……”礼部尚书于祥嘉听着褚奕峰的意思忍不住插话道,“实在是……从本朝太祖皇帝以来就没有这个先例啊,这个封号……”

褚奕峰笑道:“我知道没有这个例,从我这里不就是有了么?你是礼部尚书,想来肚子里有点墨水,我不大通这些,你只给我想个好的封号就行,这个不难吧?”

于祥嘉额上冷汗直冒,心想完了完了,晚节不保,给你拟了这个封号日后我在史书上也得记上一笔了,于祥嘉躬身道:“臣……臣刚说的那几个封号都不好?”

“不行。”褚奕峰转头对丫鬟们道,“给于大人上茶上点心,让于大人好好想,不急。”一笑又补充道,“那也别忒慢了啊,小侯爷一会儿就回来了,别让他知道了。”

于祥嘉这下连汗都出不来了。

几日后大行皇帝出殡,褚奕峰作为大行皇帝长子和大褚国储君,一路扶灵,孝心让百官折服。

先帝出殡三日后,监国尊圣亲王褚奕峰承天授命,正式于承乾宫宣德殿登基,改年号华清,百官称臣,万民拥戴。

登基当日按例要大赦天下册封有功之臣,褚奕峰却是第一个没有大赦天下的人,褚奕峰说的明白:“有罪之人,在狱中受苦为了自己罪过赎罪,为何因为朕登基就可以免罪了?至于要万民称颂朕的仁德,朕倒是认为,不大赦天下让有罪之人出狱为害乡里,才是真正的仁德。”

此言一出百官也没了说法,只心里暗道到底是武将出身。

在百官以为这就是惊人之举的时候,褚奕峰,大褚王朝武帝,做出了他在位短短的十八年中最受人非议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