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部落战争

佛系商途 淮上文歌 1598 字 2022-09-17

整个夏历六月,我们都是沿着海岸穿行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山下和海滨一带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密林广布、酷热不堪、戾瘴之气防不胜防,人和羊驼寸步难行。

而山脊之上却是天高气爽、视野开阔,只有疏林和草甸散布其中。

不管的行军、露宿,还是狩猎,都是甚为方便。

大约有十多天的时间,我们没有遇见过一个土著,目力所及之处也见不到半点的人间烟火。

好像整个天地间,除了高山密林、飞禽走兽,就剩下我们这十几个活着的世人了。

可惜没有女子同行,否则在这里伐木开荒、建造陇亩、繁衍生息,确是一处偏安于世外的王道乐土。

所幸上天并没有抛弃我们,无数次的穿越峡谷登临高山之后,北方的穹庐下,一座无比壮阔的天空之城终于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整座云峰的东坡和南坡,全是首尾相连的梯田和阡陌。

紫红的木薯花、墨绿色的苞谷地如五彩的锦缎一般,从山脚的密林边缘一直延续到雾霭缭绕的云峰深处。

灰白色的山巅之上,石屋林立、街区规整。

天空之城的中央位置,有祭天的石塔和互市广场。

与先前遇见的那座太阳神庙,很有几分的相似,但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

南方山野那座太阳祭的神庙若是郡县治所,眼前的这座山巅之城,定是这个海国的国都或王城了。

不在地势平坦肥沃、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一带造城和兴农,偏偏选择在僻远闭塞的群山之上安居乐业。

如此治世之道,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令我想起了一个久远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天下洪水泛滥,世人惨遭灭顶之灾。

罗马国基督教义中有载,仁慈的上帝建造了诺亚方舟,度万民于洪荒,为后世留下了血脉传承的火种。

在东方汉国,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圣君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率领华夏先民开山平地,疏通水道。

历时十三载,终于治水有成,使得百川东流、万山重现。

洪水退却后的土地,从此也就变成了华夏诸族的米粮之仓。

圣君大禹因为治水的不世之功,而被后人尊奉为“禹神”。

上古洪荒乃混沌初开之时万物生灵共有的劫数,这南荒海国估计也是在劫难逃。

大洪水之后,所有的世人十不存一也。

洪水来临时的末世景象,也深深刻入了幸存者的骨血之中。

但他们没有诺亚方舟,也没有善于治水的大禹圣君,如何才能在洪荒的年代生存下去呢?

凭着远古的记忆,这个海国土著先民们找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向高地迁移。

把部落的家园安在高山之巅,把世人赖以存活的五谷桑麻,种植在山坡之上。

任它洪水滔天,滚滚的洪波也不会高过万丈的孤峰。

从此以后,一座大山深处的高崖云峰,便成了一个土著部落的生息之地。

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