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我们必须利用现在的优势,在日本人彻底掌握主动权前,建设我们自己的‘化学帝国’。”

罗夏至斩钉截铁地说道。

————————————————

在天津徘徊考察的这段时间,南下的梁少龙那边也发来了电报。

他带去的“海王碱”在南洋一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目前的中国一样,广袤的南洋地区也面临着工业不发达的现状,对纯碱的需求非常巨大。

在李家的牵线下,梁少龙与大马和新加坡的很多华商碰面,不但考察了橡胶园情况,谈妥了他自家棉布的生意,顺便还帮罗夏至的制碱厂开拓了一下出口贸易,顺利地都出乎他自己的预料。

对于梁少龙做生意的天赋,顾翰林倒是有个一针见血地评论:有些人,你看到他就想和他交朋友,喝一次酒就想和他交心,哪怕语言不通都不是妨碍。而且他运气极佳,投资什么都会发财。

梁少龙就是那样性格的人。

虽然出身在一片黑暗之中,但是他自身的性格却是一片磊落光明,光风霁月,让人忍不住地想要靠近,产生信任。

比起罗夏至这种自带历史知识“金手指”的人,他这样的或许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商业奇才”吧。

“梁少龙要是再努力些,说不定能把纯碱卖到日本去呢。”

罗夏至半开着玩笑说道。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参加完今年在美国举办万国博览会后,真的有日本厂商联系到了他们,大批量地将“海王碱”采购回了日本——当然,在外头包上了“日本制”的包装。

在回上海之前,罗夏至和樊东篱敲定了要开设化工厂的计划。同样也是在塘沽地区,先开设一间主要生产硫酸铵、硫酸铔的大型化工工厂。

由罗夏至负责到江浙沪和广东地区筹措资金,樊东篱这边派人去美国和英国采购机器和学习技术,引进人才。

如果顺利的话,三年之内就能够投产。届时就能实现硫酸、硝酸,硫酸铔乃至化肥的国产化。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而言,化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水灾、旱灾之后,受灾地区需要大量的化肥来填补肥力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