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青苗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十五贯、二等户十贯、三等户六贯、四等户三贯、末等户一贯五百文。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4分(利息40%)的。
从目的上看,王安石主张推行青苗法最初的动机是“富民”、“强兵”。
王安石希望通过青苗法的施行,使得政府在不动摇官僚体制的情况下,避开冗官现象,通过“理财”,在财政上的“开源”来解决现实中“积贫”困境,并同时改善民户生活,使其避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后通过使国、民都富裕后,达到“强兵”的目的。
从客观效果看,青苗法一方面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对其“富国”、“强兵”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但另一方面,由于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官吏个人意愿及目的、地区差异、腐败、制度缺陷等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民户深受其害,并未能够实现王安石最初“富民”的目的。
南宋人士对青苗法和王安石变法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其中就包括苏辙,他认为青苗法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宋代〕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译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
六国论 苏辙 〔宋代〕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宋代〕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宋代〕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宋朝苏辙的故事。 苏辙一生所写的著作非常多,尤其是在他两次贬官和晚年闲居的时期,更加勤于写作,他的作品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有诗文、书法、词赋等等。 但他主要的作品成就在于散文方面,其中《栾城集》就是散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苏辙在文学方面比较注重文学思想与文学形式表达的统一性,重视阅历对文学的影响,而且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一个堂姐的女儿,由他亲自做媒,嫁给了一个前途远大的新科进士。苏东坡的堂姐和堂姐夫都是平民,但是有苏东坡这棵大树在,堂侄女岂能再与平民结亲?苏东坡对亲戚很照顾,拍胸脯要包办堂侄女的嫁妆,可事到临头才发现钱不够,只得向朋友借,总算从驸马都尉王诜那里借了200贯。 在北宋中后期的和平年月,铜钱购买力一直坚挺,一贯铜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800元。苏东坡借这些钱为堂侄女
唐宋时期的房奴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敦煌资料》第一辑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宣宗大中十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为急等钱用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房屋转让合同写的是:这套房子按面积计价,每尺价值小麦两硕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家具陈设也随房子一起出让,总共价值小麦二十九硕五斗六升有余。“硕”是古代的容量单位,跟“石”通用。唐朝时,一石约有九十斤,按当时麦价每斤八角折合下来,每平方米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