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仕宦江南 第十二章 各显其能

赝品 叨狼 2572 字 2022-09-16

大宋太平兴国的第个年头。注定会是一个多事之秋。

尽管年头儿上的一场飞鱼风波带给京师百姓的是实惠。可是这一年当陆陆续续发生的事情却又是那样地令人感到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

历史的真相往往会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迷雾所遮掩。留给我们的只是无数的问号。

这一年当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秦王廷美一案和被牵连到的参知政事卢多逊流放死亡的离奇经历。令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疑惑不解的是。虽然秦王廷美的被废黜是太宗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废弃兄终弟及这个怪诞的时代产物所预谋已久的阴谋,可是卢多逊作为大宋朝的一代名臣,本人也算颇具才华。且深得太宗皇帝的信任,担当过一任宰相,怎么会说贬就贬。从炙手可热万人之上的副相之位。直接远斥海南岛的崖州而离奇死亡呢?就算是他与秦王过往密切了一些。这也不足成为他身死名败的充分理由呀!趋附当权者是官场生存的潜在规则,太宗皇帝怎么可能在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昭示出任何实在证据的前提下就牵强地给他加上谋逆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甘心呢?这与大宋王朝世代相承的厚待士大夫的祖训很不相合啊!

所有的一切,都隐藏在那个被烟火烧得青黄的小竹管儿,被太宗皇帝亲自动手给彻底地湮灭掉了。

其实,不论那个竹管儿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卢多逊的败亡已经是一个必然。

太平兴国年,皇弟赵廷美谋反某逆事发。卢多逊被系下狱。削夺官职。抄没其家。流放海南崖州。结束了他自己曾经辉煌的仕途生涯。

而究其一生。太祖之时卢多逊不过是一个并不显名的翰林学士。但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在回归前夕,他心计一动,诈骗李煜,说宋朝正在编辑一部天下的地理全书。其,惟独少了南唐地那一部分。

沉湎于辞歌舞的李煜自然不知其的奥秘,如数奉给。从此,南唐地地理形势,在太祖眼里,一览无遗。太祖为此对卢多逊大加赞赏。始有重用之意。而此时,赵普一人专政。朝廷多有微词。于是,卢多逊便多次在太祖面前诋毁赵普。

也许一个人在位的时间长了,不免就有点放肆。赵普也不例外。他伺机扩建自己的官邸。营造店铺。这让卢多逊抓住了把柄。进而揭发赵普的门下多有贪污受贿之事。由此,太祖甚怒,出赵普为河阳节度使。卢多逊却从此受宠。官阶步步高升,直至宰相高位。从那时起,赵普与卢多逊便接下了不解的仇怨。

倘若卢多逊是一个正人君,光明磊落。这也就算了。而卢多逊实是一个投机取巧之人。他的父亲卢亿曾肯地说道:赵普是一代元勋。我的儿却在着力诋毁他,他必然会遭到报应。我情愿早一点死去,以免受到牵连。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贬赴海南途。卢多逊停留在一个无名地驿站。想稍加喘息。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很不巧,他这个偏僻的无名驿站,遭遇了一个对京城旧事颇为了解地老妪。于是,便有了如下令人感慨的对话。

卢多逊问道,“老人家从哪里来?为什么居住在这个荒野之地?”

“我本出身于原的士大夫家庭,有一个儿在朝廷做官。那时卢多逊是朝的宰相。有一天,他让我儿去诬陷别人,我儿没有答应。卢多逊怀恨在心。不久,卢多逊找到一个借口,加害于我地儿。”老妪答道。

卢多逊疑惑地问道,“后来呢?”

老妪接着说道,“后来还能怎么样?只能举家逃窜到这个荒郊野岭。几年后。我儿等家人,相继在悲愤去逝,只留下我这个孤零零的老太婆。”

卢多逊更是显露出一脸的惊愕之色。

老妪继续说道,“我如今居住在驿站的一旁。并不是没有别的意图。我想,那个作恶多端地卢多逊,蠹贤怙能,恣行不法,终有一天他会被流放到南边。我或许能在此见到他。”

卢多逊听后,神色仓皇,无言以对,立即驾车离去,不过数日后就离奇死亡,成为大宋史上的一桩迷案。

秦王廷美与参知政事卢多逊一案的牵连甚广。京师的许多官员都受到了大内的诘问,惶惶不可终日,被贬斥充军者更是多达数十人,成为太宗朝的第一大案。而秦王本人则是直接被从开封府尹的任上贬斥到西京留守,挂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彻底脱离了大宋皇朝地政治和权力心,再一年后又被朝廷申斥,终于忧愤而死。

此次风暴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宰相赵普,他再一次站到了群臣无法企及的耀眼位置上,成为整个大宋朝廷自太宗皇帝以下最有权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