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第 141 章

陈松意道:“那我便直说了,当今重用内宦,尤以马元清最得圣宠,满朝文武里除却少数几人,无一敢与他们正面相抗衡。

“不说远,就说这次任钦差南下的枢密使付大人,马元清能对股肱之臣如付大人下手都还安然无事,只是被降职禁足几日,便因桓贵妃的几句话官复原职。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有能力,不可替代吗?并非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出身微末,与士族无关,为官后在朝中也是独立一派,不结党营私,一切都得自君王。”

她这番话,说得与马元清当初在密室里对义子说的如出一辙。

只不过点明了多一点,他的出身与世家大族无关。

“再说回重用宦官这件事本身,当今并不昏庸。

“实际上在登位之初,他也是雄心万丈,励精图治,想要成为千古明君。

“只不过发布下去的政令处处受阻,世家大族为了自身利益,处处作梗。

“帝王被困住了雄心,又不能过于激烈反弹,所以才会选择重用内宦。”

拔高另一股力量,跟朝中的世家大族打擂台,虽然会背负荒唐之名,但起码是有效果的。

现在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景帝,过得比十几年前顺心多了。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做官的途径基本都被世家垄断,大族几乎世代公卿,常人难以越过阶级晋升。

世家从诞生开始就垄断了大多数的学识。

这一点,对身为读书人的陈寄羽来说,体会得比妹妹更清楚。

前朝推行科举,不过是在他们的垄断之中打开了一丝缝隙,而就是这一丝缝隙,他们都不见得能容下。否则,前朝末帝在史书上就不会只见骂名,不见功勋。

历朝历代从来绕不开士族与皇权的对抗,就连现在的帝王家也是由世家晋升而来。

景帝太清楚他们对皇权的冲击跟影响,必然不想放任再有下一个“萧家”取代他们。

“眼下朝中官员,出身世家大族的实在太多了,通过科举选拔能臣,当今最想要的就是寒门子弟。恰恰好,哥哥你就是这样寒门中的寒门。

“试想一下,会试之后你中了进士,入了帝王的眼,殿试之时排在你前面的有世家子弟,有名臣之徒,有勋贵之后——你们十个人当中,今上要点一个状元,他会不会就点你?”

说到这里,陈松意忽然顿住了,她想到了谢长卿。

她一直没有想过跟出生农门的兄长相比,谢长卿输在了哪里。

如今她知道了。

原来他就输在这里。

她说得直白浅显,陈寄羽也领悟极快。

甚至此刻再想她先前的行事,都又有了新的意蕴。

他看着自己的妹妹,心中生出了感慨——她真的很强,眼界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在陈寄羽看来,说出这些分析的陈松意自己就已经是世家教育的优越体现。

“我希望哥哥明白我的用意,不是刻意欺瞒,只是想将优势最大化。”她说,“君子自强,不失本色,正是因为家中贫寒,几乎断绝求学之路,才成就了如今的你。

“继续保持清贫本色,就是将优势最大化,哪怕今日在旧都,或来日去了京中被嘲笑也没事。

“旁人笑得越大声,帝王就会越喜欢你。”

想要登上历史舞台,想要实现抱负,谁的支持最重要?

帝王。

“所以哥哥就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