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没走成

林立文忙躬身行礼:“多谢大人。”

而在林立文离去后的这一晚,严侍郎书房里的灯火几乎亮了一整夜。一直到第二日,天将明之时,才见着他从里边走了出来。

也正是这一日,严侍郎将自己所写的奏折与此次试种成功的棉花样品,与林立文的那份建议书,一并快马加鞭送去了京城。

听闻吉州送来了棉花种植成功的吉报,永兴帝便迫不及待的查看送来的棉花样品,然后才看严侍郎的奏折与林立文书写的建议。

直把永兴帝看得一时激动,实在没忍住,便大喊了一声:“好!”

站立在他旁边侍候的吴大监都被吓了一跳。

等到第二日的早朝时,众大臣便也全都知晓了此次吉州棉花不仅种植成功,且还丰产了一事。

众大臣便也纷纷与永兴帝一并说了不少夸赞严侍郎与林立文的话,毕竟吉州棉花种植成功一事,对于此时的朝廷来讲,委实当属大功劳一件。

既是大功劳,便该对严侍郎与林立文进行嘉奖。

所以永兴帝到底会如何嘉奖这俩人,才是群臣此刻最为关心的地方。

但永兴帝却显然并不着急提嘉奖的事,而是又将严侍郎的奏折与林立文对北地吉州各县城农作物上的种植建议计划书,对着众大臣抛出。

众大臣对于林立文提议北地种植大豆与水稻一事,倒未曾发表什么意见。毕竟这两样在吉州是一直都有种植的,且它们还属于民生必需品。

只对于林立文建议的周北县可大力发展棉花一事,被单独点了出来。

原因无他,一切皆只因周北县气候委实不佳。所以当初永兴帝在吉州试种棉花之时,几乎从未将它考虑进去。

可如今那林立文却说,此次反而是整个吉州最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且棉花质量还会更佳?

若不是此刻有确切的棉花种植成果在前,只怕众大臣也得来上一句“信口开河”!

自打见着棉花日渐成熟,林老二的心情便一日好过一日。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他家大郎的差事办妥了,也意味着他们此次吉州之行即将结束。

“也不知道二郎长高了多少……你爷奶的身体如何了……大兄与大嫂怕是也想你想得紧了……”林老二没少对着林立文这般念叨,有时候还会说几句关于他婚事的事:“大郎,这次回去,你与钱家小姐的婚事也该办了。”

古代老百姓生活贫苦,人均寿命也低,因此普遍都成婚的早。

尤其是在碰上战乱之时,一些统治者为了能促进人口增长,更是下达过严苛的政令。强制规定男女多少岁之前必须成婚,寡妇必须改嫁等……若是不肯按照其规定去成婚的,那可都是要吃罪的。

甚至更过分的如前朝,因为多年战乱,导致因此消亡的人口太大了,便还曾有过用赋税征收的办法来逼迫老百姓不停的生子的行为。比如生育一男孩,赋税征收可减免多少。生育一女孩,赋税又可减免多少。

反正生得多才能减免的多,生得若少,那赋税能高到逼死人。

林老头和林老太当初便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二子三女的出现。而如他们这般的家庭,还有许多。

直到后来新的皇朝出现,虽朝廷依然很是看中人口的增长,但却未像前朝那般行事了。若不然,林立文只怕早就已经跟那钱家小姐成婚了。

可即便如此,按照新皇朝的标准与这年代人的思想,林立文这年纪确实到了该成婚的时候了。

待到棉花采摘完毕后,归乡心切的林老二更是喊上林立文一块,说此地皮质类比之他们衡县便宜甚多,不如多买上一些带回家。

至于银钱,这一块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