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长桥说禅

大唐双龙传 黄易 2657 字 2022-09-13

她柔美如天籁的声音,以一种带有音乐般的动人语调,于这闹巿之中娓娓诵来,实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诗文不住惹起徐子陵的联想,似乎寒山白云,孤灯明月,都因出自她的香唇而有了新的意义,展现出俗世里而超乎俗世的意象境界、那感觉美得令人屏息。

两人的目光虽没有接触,但因同是凝注着下方流动不休的河水,又藉之微妙地联结起来。

此时太阳渐下,余晖染红了城巿西方的空际。

徐子陵沉吟道:这不像一个故事!

师妃暄嘴角逸出一丝笑意,淡淡道:这只是故事的前奏,亦只是想培养徐兄听故事的情绪气氛。否则对牛弹琴,枉自浪费言词。

徐子陵忽然岔往别处道:是否真有来生果报这回事?

师妃暄答道:徐兄既非计较功利的人,何须像世俗人般要看紧这种事?

徐子陵一震朝她瞧去,奇道:你好象对我很清楚呢!

师妃暄没有答他,也没有以美目迎接他的眼神,只秀眸深注地凝视着下方的流水。

她侧脸的轮廓美得令人呼吸顿止,彷若天地灵秀,尽萃于她脸庞完美的线条上。

徐子陵尽管愁肠百结,但心神仍不由被她深深吸引,像在战火漫天的悲惨世界中寻找到避开乱世的桃花源。

师妃暄似是一点不介意被他在不足两尺的近距离欣赏,玉容静如止水,轻轻道:

有人问和尚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和尚答道;用功。又问:如何用功?和尚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于是问者大奇道;一切总如是,同是用功否?和尚答道:当然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接着澄明深遂的眼神迎上他的目光,柔声道:这故事有趣吗?

徐子陵深深瞧着她,感受着她一尘不染的平静心境,点头道:小姐的故事深含至理,不过首要条件却需把自身从众人的凄苦中完全抽离,始能达到这类无欲无求的情况,进而探讨人生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极端解放和自由的境界,类似庄周老子的自然无为,本来无事的追求。可是除非能像小姐般割断世情,否则怎能无情呢?

师妃暄秀目闪过讶异神色,旋又回复平静,轻柔地道:徐兄果然是具有大智慧的人,难怪可掌握〈长生诀〉的窍要,又破解开和氏璧深埋千古的秘密。徐兄刚才的问题,只在不明白本身的真识真性,本来具足的至道。徐兄想听另一个故事吗?

徐子陵苦笑道:我现在根本没有听故事的心情,不过小姐的故事实在太动听了,使我也变得难以自拔,只好身不由主的洗耳恭听。

师妃暄移开目光,重投在下方的流水中。瞧着一艘小舟,载着男女老幼一家大小,在夕照的彩霞下逐渐远去。

徐子陵亦循她目光观望,波动的心情缓缓平复。

身后原是频繁的交通人流渐趋稀疏,喧哗稍减。

天津桥乃游人到洛阳必访之地,故两人并肩凭栏,乃常见不过的事情,不会惹人注目。

徐子陵此时才想到师妃暄今日方见过自己,现在又忽现仙踪,其中必有自己不明白的深意。

师妃暄的声音传入耳内道:有位道家的仙长,开炉练丹,万事俱备,独欠一个守炉的道僮。

徐子陵讶道:我还以为小姐说的会是另一个佛门的故事。

师妃暄微笑道:佛门道家有什么分别?正如你和我,都只是人吧了!

徐子陵不解道:人是每个都不同的,否则为何你叫师妃暄,而我则唤徐子陵?

师妃暄从容不迫的答道:即心即佛,也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不是佛,也非是物。

人就是人,自我只是障翳和阻碍,所以才会吃饭不知吃饭哩!

徐子陵直至今天才是初次接触禅道高人,无论了空又或师妃暄的说话,表面虽浅白易明,但内中总深藏令人难解的玄机,只好谦虚地道:我要仔细想想才行,小姐请继续那故事,我不会再打岔的了!

※※※

寇仲把马儿寄在董家酒楼的马厩后,始展开脚程,朝青蛇帮设在码头的总坛走去。

他因怕被人跟踪,致发现他和任恩的关系,故甫离大街,便展开脚法,忽然奔掠于横巷,忽而串房过屋,又以种种反追踪法肯定没有人吊在身后时,才全速朝目的地驰去。

在斜阳的眷顾下,连绵的房舍与绿树繁花互为衬托,而随处可见的庙顶塔剎,则争写天上之奇姿。可惜寇仲视而不见,只在盘算如何教翟娇等避过杀身大祸。

寇仲舍正门而从屋顶翻下去,尚未着地已脸色剧变。

※※※

师妃暄不徐不疾地娓娓说道:终于有人来应征作守炉的道僮,那道长说:你若能由现在开始不作一言,便可作我的道僮。肯尝试吗?那人坚定地点头,接着天旋地转,堕进无数世轮回之中,但不论富贵贫贱,王侯将相,贩夫走卒,他都能坚持不语,每趟由生至死,都是不作一言的哑巴。

徐子陵听得眉头大皱,这故事有着仙道玄奇怪诞的色彩,却不知与刚才的话题,有什么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