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他始终抱着只要挑起苏联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就能避免彻底失败这样的希望。宣传部长戈培尔不断提到那些可以击败敌人的"新武器",并安慰他的同胞说:"我确信元首将找到一条出路。"这种给自己壮胆的做法是无效的。4月16日,朱可夫元帅向德国首都发起了最后的进攻。9天后,他已包围这座城市,炮弹不断地落在希特勒设在总理官邸花园里的混凝土掩体的周围。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和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布劳恩一起自杀。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痕迹。5月8日,柏林向苏联人投降,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中,纳粹密使在兰斯向西方列强、在柏林向苏联无条件投降。

日本的投降 德国的投降使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前景更加惨淡。到1944年年中时,他们的本士诸岛已遭到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b-29轰炸机的轰炸。这年年底,美军在菲律宾登陆,到1945年2月底时.他们已迫使日本驻军投降。对敌人来说更为严重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个师于3月攻占了硫黄岛。这场战斗的野蛮程度反映在以下伤亡数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30,000人中有20000人死伤,日本人死亡20000人,被俘200人。硫黄岛离日本本土只有750哩,而冲绳岛离日本本土只有350哩,6月,经过另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后,冲绳岛也被占领。这时,美国空军将这两座岛屿用作基地,使日本人口拥挤的城市象德国那样遭到暴风雨般的轰炸。日本人更易受伤害,因为他们的薄木板和纸板结构的房屋在烈火中就象许多引火物一样被烧毁。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日本人投降的9个月里,b-29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32000架次的轰炸,平均每天100多架次。日本人中死亡的或无家可归的人数猛增到800多万。

更糟糕的是,日本人还得准备对付来自东方的进攻,因为苏联政府已于1945年4且终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不过,应对日本参战负责的军国主义者不愿承认他们的错误,不愿开始认真的和平谈判。就在他们迟疑不决、试图维护自己的尊严时,一连串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突然来临,结束了他们的优柔寡断。

1945年8月6日,美国的一架b-29轰炸机将一颗原子弹扔在广岛上,炸毁了五分之三的城市,炸死了78,150个居民。第二天,杜鲁门总统在电台讲话中直布:"16小时前,一架美国飞机向日军重要基地广岛投了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威力比20000吨梯思梯炸药的威力还大。它的爆炸力相当于英国'大满贯'爆炸力的2000多倍,是战争史上迄今为止所使用过的最大的炸弹。"在杜鲁门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即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迅速地越过边境进入满洲。苏联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入侵,其目的是为了履行斯大林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期间所同意承担的义务。除苏联从陆路入侵外,英国太平洋舰队在6天航行25000哩之后也加入了海军对日本的日益猛烈的进攻。最后的打击是8月9日在长崎市上空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结果使这座城市遭到了同广岛一样的破坏。极端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这时仍反对全面投降,一时间,战争似乎将恶化成由顽固的军官领导的游击战。但是,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干8月14日接受了同盟国的最后通牒。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签字仪式,麦克阿瑟将军、尼米兹海军上将和盟军高级军官出席了这一仪式。

三、世界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的全球霸权的破坏,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总的说来,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它们在细节上存在着种种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人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都是短命的。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达成全面的和平解决办法。

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加强形成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诸幅员广大的帝国几乎全已消失。从这一意义上说,这20年是欧洲在政治和军事上衰落的20年。但与此同时,由于全球日益统一,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技术正以不断加快的速度传遍全球。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时期既是欧洲衰落的时期,又是欧洲胜利的时期——这一点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于雅尔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中欧和东欧的革命,导致了革命对西欧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没有激起类似的动乱。革命并没有震撼欧洲大陆,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更大的物质损失和政治混乱。一个原因是平民大众极度疲乏。过去6年中,他们经常遭到来自空中的轰炸,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许多人还因逃难、作苦力或被监禁而不得不离开家园。平民中被打死的达1000万,其中600万为犹太人,士兵中被打死的则达1500多万。这一伤亡数字大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数字的两倍,所蒙受的物质损失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物质损失的13倍。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穷困和混乱。单在战争的前三年半中,就有3000万欧洲人逃离或被赶出他们原来的家园,战争给束后,同盟国军队和国际救助机构将120o多万"难民"遣送回国,不过,仍存在着一个由100多万不愿回家的人组成的坚强核心,他们多半为来自东欧的反共产主义者。诸民族的这种大规模的重组和伴随而来的寒冷、饥饿和疾病一起使大多数欧洲人疲惫不堪、垂头丧气,不想革命。

获胜的同盟国军队对整个欧洲的占领同样是决定性的。苏联红军与英国人和美国人一样,镇压了反抗,消除了混乱。社会结构方面的革命确在东欧出现过,但它是一种由莫斯科指挥的、强加的革命。欧洲各共产党都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驯服工具,而不是本国革命的鼓动者。因此,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正是这三大强国应对逐渐破坏战时大同盟、引起冷战的那些政策和事件负责。

一、战时的团结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一宪章中,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措词宣布了他们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原则。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象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同盟国的政治家在战争年代中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这一点加速了大同盟的分裂。战争初期,他们确制定了《大西洋宪章》,这一宪章由丘吉尔和罗斯福于1941年8月14日在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的甲板上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