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但是,在这些外交集团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军协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满,1934年1月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也没得到巴黎的赏识,令人捉摸不定的赖伐尔根本不信任他的苏联盟国,宁愿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随着埃塞俄比亚危机的爆发,这些分歧成为彻底破坏国际联盟和战后整个外交结构的日益豁开的裂口。

三、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3日,墨索里尼的军团侵入独立的非洲王国埃塞俄比亚。促成这一赤裸裸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几个,一个因素是法西领主义者为扩展疆土而酿场扩展疆土。墨索里尼宣称:"帝国的发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反之则是衰退的表示。"对帝国鼎盛的这种热望因回想起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败——当时,一支2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惨败于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强。大萧条的影响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因为意大利的失业人数从1926年的11万人上升到1931年的73万人,进而上升到1933年的100多万人,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通常的理论解释,即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意大利人对这一点特别热心,因为英国和法国已获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领地,留给意大利人的只是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兰的多沙的荒地。

当时,一位意大利工程师表达了这种扩张的决心,他抱怨说他在厄立特里亚我不到黄金。"但在阿比西尼亚",他又说,"却还有铂白金,付很少的代价就可以找到它们。但是,它们都被埋藏在地底下。人们除了在阳光下游荡其他什么事都不做。当你真正地观察到这一点时,如果你还认为,一个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懒惰而对无数的财富实行禁运,而其他民族却必须在贫瘠的土地上与各种自然力作斗争,那将是不道德的。"墨索里尼拿定主意后就立即决定采取行动,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外交形势对他很有利。他认为赖伐尔已给他开了绿灯,并以为来自其他地区的反对不会坚决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这一设想证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意大利人发动侵略的借口使人联想起日本人在满洲制造的事件。1934年12月5日,埃塞俄比亚军队与意大利军队在靠近意属索马里兰和埃塞俄比亚边境地区的瓦尔瓦尔发生了冲突。海尔·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尔瓦尔是在意大利领土上还是在埃塞俄比亚领土上这一问题交给仲裁委员会解决。墨索里尼拒绝接受这一提议,相反,在公开准备入侵的同时提出了种种要求。1935年9月11日,英国外交大臣塞缨尔·霍尔爵士在国联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保证,英国将支持反侵略的行动:"依照国联明确规定的义务,为了共同维护整个《盟约》,尤其是为了共同坚定地抵抗所有无端的侵略,国联将站在反侵略的一边,我国也将站在反侵略的一边。……"正如一位代表所说的那样。这篇演讲是"国联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页"。但是,霍尔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将投票选举的英国选民身上,因为他以后的行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坏"共同抵抗无端的侵略"。

在意大利人开始侵略的一个多星期之后,国联理事会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国联大会根据盟约第十六条投票赞成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这些制裁于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们包括禁止给意大利以武器、贷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铁和钢等。尽管有这样的局限,这些制裁仍然是阻止意大利前进的重要开端。而且,世界舆论也以压倒之势反对墨索里尼的侵略。埃塞俄比亚人在顽强地进行抵抗,不过,意大利人最初很难向前推进不是由于其对手的战斗力,而是由于几乎完全没有道路。

此时,狡猾的赖伐尔滥用了阻止意大利人前进的小小机会。1935年12月初,他说服霍尔接受了一个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意大利将彻底地获得大约半个埃塞俄比亚,并将控制余下的半个埃塞俄比亚,把它作为"经济扩张和拓居的地区"。这两位谈判者都同意对这一计划进行保密,直到将它提交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和国际联盟这些有关方面为止。不过,赖伐尔预料这一计划会在英国遇到麻烦,因此,他同意让法国新闻界开始注意到这一计划。使他吃惊的是,有关这一秘密协议的消息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怒。霍尔被迫辞职,由安东尼·艾登继任外交大臣。第二个月,赖伐尔在受到议院的痛击之后也不得不辞职。

这种情况一时看来象是那些支持国联反侵略的人的一场大胜利,但根本的争端仍然存在,这就是要不要通过禁运主要原料、尤其是石油来使经济制裁有效。艾登赞成这样做,但新上任的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弗朗丹则故意拖延。文登说:"弗朗丹的态度与赖伐尔的态度很难区别,只是显得更巧妙、更始终如一而已。"弗朗丹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投票通过石油制裁,墨索里尼就会退出国眹;他坚持认为应设法达成另一种解决办法。由于英国内阁未能团结一致、支持艾登,弗朗丹能独行其是,有效的制裁从未得到实施。这种决定的意义从希特勒的译员保罗·施密特博士所透露的下面这段话中可看得很清楚:

1938年,慕尼黑会议的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国际联盟差一点靠集体安全体系成功地制止侵略。"如果国联当初遵照艾登的意见处理阿比西尼亚争端",他对希特勒说,"并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那对我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灾难。"

随着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占领莱茵兰,任何余留的实行有效制裁的希望均成为泡影。占领莱茵兰这一重大行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见下一节),它使英国和法国政府更易感受到德国的威胁,也更下定决心去安抚墨索里尼,以便让他站在他们一边,并留在国际联盟内。因此,国联理事会于1936年4月20日投票决定,继续实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经济制裁,从而招致了这时几乎仅凭着勇敢与意大利人作战的埃塞俄比亚军队的灭亡。

墨索里尼决心排除出现第二个阿杜瓦惨败的任何可能性,他准备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加上非洲的援军和劳工队伍共达40万人。这支军队装备着难以对付的坦克队、摩托化部队和飞机。相形之下,埃塞俄比亚军队不到30万人,且几乎所有人的装备都比意大利非战斗人员的装备差。与缺乏坦克、飞机和重型大炮同样严重的是埃塞俄比亚领导人的水平低得惊人。摩洛哥里夫人的胜利已证明用游击战术来对付装备优良的欧洲军队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亚部族首领以其自取灭亡的傲慢和无知藐视游击战,认为它毫无价值、有失身份。相反,他们企图进行阵地战,结果遭到了无情的炮击、轰炸,甚至还遭到了芥子气的喷洒。

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巴多格里奥元帅于1936年5月5日耀武扬威地进入亚的斯亚贝巴。同一天,墨索里尼宣布"罗马和平,它体现在'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这一简单的、不可改变的、明确的短语中"。四天后,意大利国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亚皇帝"的称号。于是,在牺牲了3000人和损失了10亿美元之后,墨索里尼赢得了一个拥有35万平方哩土地、1000万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帝国。

就欧洲和世界其余地区而言,埃塞俄比亚事件的意义在于它削弱了国际联盟。许多小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危机期间曾忠实地支持国联,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但它们得到的唯一报偿却是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并使自己受到获胜的"领袖"的惩罚。显而易见的教训是,要是西方主要强国懦弱胆小,集体安全使是圈套和欺骗。因此,小国从此以后背弃国际联盟,奉行一条四散溃逃的政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联的牺牲并未使意大利站到西方列强一边反对德国,而这曾是那些坚持要安抚墨索里尼的国家的最大目标。抚慰收到了恰恰相反的效果;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对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和莱茵兰所取得的惊人胜利印象很深,并察觉到他们的侵略活动若协调一致、所能带来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最终的结果不是纳粹德国的孤立,而是"罗马-柏林轴心"的形成。

四、罗马-柏林轴心

在埃塞俄比亚危机初期,希特勒采取观望的策略。如果墨索里尼失败,希特勒就少了一位中欧的对毛如果他获胜,集体安全体系就会遭到破坏,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计划就会相应地得到加强。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戏剧性地结束了这种消极政策,派遣一支35000人的军队长驱直入莱茵兰。《凡尔赛和约》已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也不得在右岸50公里地带拥有防御工事或军队。希特勒违背这一规定的做法是一次最具战略意义的行动:法国联盟体系以法国军队易进入中欧为基础;随着莱茵兰的被重新占领和立即动工的齐格菲防线防御工事的建立,法国不再易进入中欧。法国被切断了与其盟国的联系,而德国的力量却大大增长,因为它的命脉不再因非军事化的莱茵兰而处于易受伤害的境地。总之,希特勒对莱茵兰的突然行动意味着彻底打破了欧洲军事和外交上的势力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