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因为周末要补课,谢元淼每个月就只能酿一次酒,月中的时候把米煮下,到了月底或者月初放假的时候,就将酒酿出来,因为一个月只酿一次,每次的量也就尽量大一些,以供应那些老顾客的需求,也保证自己的收入尽量多一些。

酿了有几个月的酒,还真是熟能生巧,谢元淼已经能掌握到酿酒的技巧了,酒一次比一次酿得好,跟他妈的水平不相上下了,开始还有老顾客借机压压价,后来也不压了,因为知道这几个孩子也不容易。

虽然人们茶余饭后会说谢应宗的不是,不该停妻再娶,对不起黄美云和几个儿女。但更多的是唏嘘黄美云的狠厉,居然这么狠心,杀了丈夫,然后自杀,留下几个未成年的儿女给唐七巧那个女人去欺凌,让孩子们多可怜。但不管别人怎么说,舆论怎么斥责,道德怎么公正,都无法改变现状,当事人死的死了,躲的躲了,只有几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还在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的后果。

祭祖祭神是潮汕人家的大事,逢年过节就别说了,春秋两季也有祭祀,祖宗的忌日、神仙的生日,几乎一年到头都不会断,隆重的日子,全家老小都要到场。但是谢应宗却自从出事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看样子他是永远不会回来了。清明那次本来是回来祭祖的,但是还没来得及祭祖,便出了事,回广州养病去了。病好后也没见回来过,就连七月半那么重要的祭祖活动,他也没露过面,端午中秋就更别提了,反正父母都不在了,也没人约束。

谢应宗不在家,谢元淼就成了一家之主,祭祀爷爷奶奶不用他操心,他就祭祀他妈,年轻人很多规矩不懂,就只能依葫芦画瓢,尽心去做罢了。

这年秋天,郑世钧从香港回到内地老家,郑氏集团在老家投资修建了一座医院,他代表父亲回来参加落成剪彩仪式。仪式完成之后,他又回郑氏祠堂探望了一些亲戚。县里领导听说他回来,特意让教育局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请他去参观并指导工作。因为郑家的慈善基金会为本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设立了奖学金和贫困助学金,还重修了县图书馆、在郑永柏的母校大新镇中投资建设了教学楼。

这些事对郑家来说,其实都是些小事,对县里的教育投资,其实只是整个潮汕地区教育投资的一部分,要是郑家人没回来,县里也不至于特意去请人回来举行这么个仪式。但是人家回来了,正好又回乡了,县里怎么能没有表示呢。

郑世钧其实并不喜欢这种活动,但是人都回来了,当地父母官来请,总得给个面子的,郑世钧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说这么着吧,就去父亲的母校参观一下,顺便做个演讲好了。于是一大群县里的父母官都跑到大新镇中来了,一时间,小小的镇中张灯结彩,变得热闹无比。

郑永柏的母校,就是谢元淼就读的这所学校。郑世钧来参观这天,全校学生都换上整齐划一的校服,就是没款没型的蓝白条校服,每个学生都订了一套,学校并不要求学生每天都穿校服,只在特殊的场合要求必须穿,比如开学典礼、校运会,或者就是这种应付检查的时候。

郑世钧在县领导和校领导的陪伴下,在窗明几净的校园内参观了一圈。为了接待这位重要嘉宾,学校花了两天工夫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把边边角角甚至是女贞花坛下的落叶都清扫干净了,争取360度无死角,给客人留个好印象。

郑世钧转了一圈,然后去学校的新竣工的教学楼礼堂,新教学楼的一楼是一个大礼堂,里面可容上千学生。此刻全校师生都在礼堂里正襟危坐,等待着这个大慈善家给他们做演讲。郑世钧的演讲题目是“潮州人在世界”,主要就是讲潮州人在世界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谈到了潮州人的性格特征,又举了几个生动现实的例子,语言生动风趣,有理有据,让在场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谢元淼也在台下坐着,他有些诧异,本来以为是堂非常枯燥的教育课,但却听得人热血沸腾,郑世钧从很实际很微观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潮州人的优点和缺点,勾起了一众少年男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演讲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谢元淼被身边的老师推了一下:“到你了,谢元淼,赶紧去献花。”

谢元淼对这事有点犹豫,本来这样出风头的事,让一个娇俏可爱的女生去就好了,但是他们校长却偏偏点名指定让他去献花,感觉真有点别扭。但纵是如此,他还是上去了,这花还是特意从县里买过来的呢,镇里压根就没花店。

郑世钧演说完毕,正要退场,突然看见一个男生抱着一束花上来了,他停顿了一下,那个男生笑得有些羞涩,将花递到自己面前:“谢谢您给了我们一堂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受益匪浅。”

“这是我的荣幸!”郑世钧看着那个男生,突然就笑了,这个面容俊秀眉心有一点痣的男孩,不是谢元淼是谁。“你好,好久不见!谢谢你的花。”说完伸出手去,握住了谢元淼的手。

郑世钧的手温暖有力,抓紧谢元淼的手不放。谢元淼没想到对方还记得自己,脸上微红,朝郑世钧点了下头:“你好!”然后赶紧抽回手,退到场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