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 第五百零六章红楼潜龙在渊120 苏叶……

女儿死后,太上皇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给魏家升官,还表现的非常看中。

魏潜长大,更是被着重提拔,做到了都指挥使,可其实,他暗地里掌管着朝廷的鹰犬,是太上皇手里一把刀。

这件事朝臣们心知肚明,对此不愿提起。

现在赵麟提到他,大概想让苏叶把魏潜收服,把所有明里暗里的势力都掌握在手中,如此不惧太上皇任何威胁。

他是为苏叶,也是为自己着想,不然这股势力放在太上皇手里,还不知道会如何兴风作浪呢。

不得不说,不愧是朝老臣,对太上皇的认知相当清晰。

且魏潜这个人,年纪轻轻就手段了得,心狠手辣,到了他手里,就没有挖不出的秘密。

在苏叶之前,文武百官最怵的就是这位,可偏偏他的身世大家心里有数,太上皇亲外孙,又是太上皇亲自培养的,靠山那是杠杠硬,谁也不愿招惹。

让这样的人物,去处理隐田隐户的事,那是丝毫不会留情。

看来赵麟的怒气并没有过去,逮着机会就要给他们教训。

“朕知道了,这件事会交给都指挥使去做,爱卿还有事吗?”苏叶询问道。

赵麟想了想,没再说什么,告辞出去了。

苏叶看了眼窗外,对梁源吩咐,“你去给魏潜下一道密旨。”

是的,只要一道密旨即可。

谁说魏潜是太上皇的人,在知道宫里有这么个人时,她就让凌云子道长以先太子的名义接触了,教导他武功。

魏潜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知道唯有先太子对他母子好,要不是有先太子庇护,他不可能生下来,因此早就投向了苏叶,不然这些年她渗入朝堂的行为,何以太上皇和废帝丝毫不知情,还不是有魏潜帮忙遮掩。

现在是时候把魏潜放到明面上来了。

梁源恭敬退下,顺便叫四位阁臣进来。

因为都是自己人,苏叶丝毫不废话,直接道,“你们对国库欠银怎么看?”

四人对视一眼,次铺张简仨出列,“皇上决心追缴国库欠银?”

没错,正是张简仨,他在大漠的羊毛计划办得非常漂亮,当初是为了削弱大漠实力,配合戚若的攻打计划。

成功后,顺势转为鞑靼和瓦剌的安顿计划,让他们养羊安居乐业,再也不用上马打仗,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目前大漠的羊毛已经形成稳定的生产链,鞑靼和瓦剌统一称蒙古族,已经适应了现在安稳的生活,只有少数一些天生战士,被戚若挑出来,剩下皆成为普通牧民。

因着这巨大功劳,苏叶把他提为内阁次辅,没有人不服。

苏叶笑笑,“等那些人的产业做了登记,就知道他们具体有多少资产了,届时还有理由不还吗?”

没错,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

如果他们不把那些见不得光的产业爆出来,随后这些‘无主之物’就会被回收,成为朝廷的。

敢挂在奴仆或其他人名下,就让那些产业直接变成那些人的。

想来等被挂名的人得知,自己可以私吞下那些东西,也舍不得归还了。

而登记,即意味着财产公开,他们最好是没钱,不然有钱还不归还欠款,呵呵。

谁说她的计划是冲着隐产去的,分明一箭双雕。

张简仨明白她的意思,同时也惊叹她情报网之强大,竟把全国各个产业都摸查了一遍,且提早那么多年开始,实在深谋远虑。

“此事就交给微臣吧,目前国库欠款一千百万两,微臣保证讨回一千万两以上,”他承诺道。

苏叶点点头,“至于那些真正清贫的,查清楚后就直接免了吧。”

确实有一些官员家徒四壁,不过这些人欠的也少,不过几十两几百两应应急。

苏叶不差这点银子,干脆免了,博个体恤的好名声。

张简仨躬身应下,心里思量了一遍,报出几个人名,都是他认为可以帮自己办好此事的人,说到最后一个名字,顿了顿,还是提了出来。

“贾琏?他能力不错,又是张爱卿的外甥,就封个五品员外郎,留你身边任用。”贾琏确实很能干,这些年和王熙凤一起,帮她赚了不少钱,给个恩典也无可厚非,就当是奖励他们夫妻的付出了。

张简仨闻言,眼里闪过欣喜,虽然知道贾琏一直在为圣上做事,可从事商贾之事,自然没有当官为朝廷办事体面。

皇上愿意给恩典,就表示对贾琏这小子满意,是个好消息!

把这件事交代完,苏叶就让所有人离开,自己安静批折子,等梁源回来。

一个时辰后,他不仅回来了,身后还悄悄跟着银行行长高新田。

“草民高新田,拜见皇上,吾皇万岁......”高新田打扮得很低调,穿着太监服侍,不认识的还以为是哪个普通太监。

“行了,起来吧,”苏叶摆摆手,“叫你过来,是需要你办一件事。”

“是,皇上请吩咐,草民一定尽心竭力,”也不管任务是什么,高新田直接应下,办得了要办,办不了使劲手段也要办!

就因为他这样的觉悟,苏叶才从众多粮商会挑选来的人才中选中他。

“之后次辅张大人会追缴国库欠款,你关注他的行动,配合行事,”苏叶道。

“皇上的意思是?”高新田立刻领悟,为防自己领会错,特意多问一句。

“让那些手里没有现银的人,用产业抵押贷款,利钱可以比给商人的稍微低点,但年限不能太长,”苏叶肯定他的猜测。

没错,这是苏叶的第雕。

目前银行的困局,是许多人还不敢相信银行的信用,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借钱。

百姓和商人的生意暂时做起来了,但那些真正有钱人,宁愿把金银藏在库房,也不愿意存到银行。

金融业有个说法,银行就是把钱借给有钱人,再从穷人手里讨回。

这话不中听,却是大实话,你越不缺钱,能借到的钱越多,越是有钱人,欠债越吓人。

整个华夏社会,非常介意欠款,勤劳朴素的思想,让他们宁愿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找人借钱。

有钱人更是如此,自己库房都堆满了,那何必去找银行借钱,还要偿还利息?

傻子都不愿意这么干!

因此目前为止,银行的客户只有小商人和百姓,王公大臣和大商人是没有的。

苏叶一直等一个机会,打破这种局面,而追缴国库欠款,就是一个绝佳机会。

她之前翻看过那些欠款,多的是人欠几十万两的。

苏叶相信,凭他们的家底一定能还上,但有没有现银就不一定了。

毕竟现在海贸盛行,听到的大部分都是好消息,谁谁谁投资一次海贸,几倍十几倍的赚。

如此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京城大部分王公大臣都把现钱投进去了,甚至还有人变卖家产,就为了能参与其中,捞取更多利益。

要是有人库房中放着几十万两,而牢牢守住本心,不去参与投资,那想来这种人也不会朝国库借钱,毕竟心态这么稳,脑子一定够清醒,能看到朝国库借钱下的危机。

也就是说,京城大多数人家,掏不出要偿还的数目,为了还钱,不得不变卖产业。

这时候卖,价格肯定大打折扣,原本价值一万两的店铺,在各家都在抛售的情况下,只能卖出五千两,甚至更低。

如此,银行的机会就来了,让他们用这些产业抵押贷款,只要按时偿还利息,就不用担心什么。

等到海贸投资那边的利润到手,再把产业收回来,可比此时变卖要省钱的多。

且在抵押过程中,那些产业还是他们自己的,收益也在他们手里,只是地契田契放在银行保管罢了。

而他们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利息,比产业低价卖掉划算的多。

如此,他们还能忍住不心动吗?

银行业务就此打开,他们吃到了甜头,以后但凡遇上好的投资,就不会再想着卖产业筹钱,而是去银行贷款,银行业务算是彻底打开。

而这正是苏叶的一箭雕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