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第四百五十三章红楼潜龙在渊67 漠北……

苏合看她一眼,“你跟我走吧。”

“去哪儿?”乌日达一愣。

“自然是去禀明漠王,然后去车车格山把财宝取出来。”车车格在阿尔泰山脉腹地,是最高的山峰之一,即便在夏天,山顶也是长年积雪。

阿茹娜把财宝藏在那地方,确实是个隐蔽的好去处。

但有地图在,其实也用不上乌日达,带着她不过是为了让她立下一份带路的功劳,也方便之后戚十一开恩,放了她和她的族人。

两人求见了戚十一,他得知还有另外的财宝,并不惊讶,只道,“有多少?”

“当年草原上发生动乱,原本统一的突厥王庭被推翻,并一分为二,就是现在的鞑靼和瓦剌。原王庭成员尽皆被诛杀,只余小王子一人逃脱,随着他不见的,还是王室所有财宝的消息。小王子隐姓埋名多年,后来悄悄入赘阿茹娜部落那一支,安稳的过日子。”

所以那财宝,就是突厥王庭传说中的宝藏?

那可真是......一笔庞大到不可想象的数字。

在几百年前,草原上诞生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名突厥。

突厥人能征善战,且相当不安分,统一草原后,向西打到西域,乌孙,康居,大宛,贵霜,以及天竺。

但突厥可不是为了管理他们,而是劫掠。

他们几乎抢走了所有的财富,带回大漠草原,本想凭借这笔财富,南下攻打当时的朝廷。

可惜,那会儿中原武德充沛,直接压着突厥人打,当时中原先进的兵器,完全克制他们。

失败后,突厥实力被削弱,对西域那些国家失去了掌控力,原本的王室血脉纷纷复国,把突厥人赶了回来。

可失去的财富再也回不去了,那是一笔能堆成巨山的财富,其中一大半充入突厥王的私库,剩下的都分给了功臣们。

可能是太有钱了,他们渐渐失去了雄心,安享富贵窝,直到突厥灭亡,那笔财富也不过花了不到四分之一,剩下的去哪儿了,始终是个谜。

草原上一直流传着宝藏的传说,却无人知道在哪儿。

鞑靼和瓦剌都觊觎这些宝藏,可惜压根找不到小王子的下落。

而阿茹娜是小王子唯一的血脉后人,一直珍藏着那张羊皮纸。

临死前她知道对苏合无计可施,干脆把这个当成诱饵,诱苏合堕入财富的深渊。

财宝一旦面世,必将引起腥风血雨,不是苏合想隐瞒就能隐瞒下的,总会透露出一星半点。

而以戚十一的行事手段,杀伐果断,苏合敢吞,他就敢杀。

可惜,她的心思都被苏叶看透了,提前警醒了。

苏叶知道,人心是经不住考验的,再虔诚的人,面对足够夸张的利益诱惑,都会忍不住心动。

因此她只会把事情掐灭在摇篮里,而不是等野心和增长,再想着怎么处理。

毕竟是花了时间培养的打工人,怎好轻易舍弃呢?

当然得杜绝一切可能,把人留下来996啊!

嗯,她可真是个好老板,提前就帮员工把风险规避掉了。

戚十一得知这批财宝的来历,非常高兴,这些可不是那些战利品,既要留一半当军饷,又要分给底下立功的人,可以全部留给苏叶。

他当即让苏合带人去探查,如果是真的,那就......就地掩埋,重设机关,等苏叶来取。

苏叶不知道,北边还有这么大一个惊喜等着她,堆成山的珠宝兑换给系统,价值仅仅比太虚幻境少一点点。

她是有点财运在身上的,可惜,这会儿她已经进入秦岭,接收不到外界消息。

秦岭险峻而陡峭,海拔高的吓人,可这对苏叶和春景春来而言,其实也还好。

他们沿褒水到达汉中盆地,在南郑坐船,顺汉水往东,之后翻过武当山,横穿上庸盆地,进入大别山,抵达神农架区域。

这一路上翻山越岭,经过人烟的地方极少,更多的是那种山林中连人都没有的。

他们几乎是靠着轻功攀上树木和山石,才能走直线。

到了神农架,没有急着上山,而是找到当地土著。

在这里住着汉人,回族和土家族,毫无疑问,最好沟通的肯定是汉人,但他们大多居住在山脚,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农田,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

说实话,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外面的世界不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已经大变样了。

许多官道变成了水泥路,河道经过疏浚和水泥修建堤坝,水路更加发达,说一句四通八达有点夸赞,至少府与府之间,县与县之间的联系紧密了许多。

路好走了,加上这些年草原上运来的牛羊增多,牛变成了普通百姓咬咬牙也能消费的起的商品,有点奢侈,但绝对值得。

牛不仅能耕地,也能拉车,路好走之后,出门的时间至少节省上一半。

这样让原本足不出户的乡下人,有需要的时候,也愿意坐个牛车去县城,或者把自家的菜蔬瓜果拉出去卖也方便。

随着商业越来越发达,尤其是海商的利益巨大,朝廷对商业进一步放开了限制,虽没有明文规定百姓可以行商,但也没规定那么死了。

至少普通百姓拉着自家做的东西去街上摆个摊,不属于商人的范畴,都用不上交税。

这样一来,在种田之余,老百姓总会上山寻摸个能卖的东西,比如野菜野果子,野味和药草等等。

甚至有一些比较好的木材,也会被他们想法子从深山里运出来,拉到县城去卖。

加上各地的工坊越来越多,码头车行招人也越发频繁,只要肯干,就总能找到一份或长工或短工的活。

日子肉眼可见好起来,收入增长的同时,粮食,盐,布料这些生活必需品竟然在降价,却价格一年比一年低。

等水泥出来后,建房子也变得简单了,用简单烧制的红砖加水泥,就能建得非常牢固,节省了一半成本。

可以说吃穿住都省钱了,这几年更了不得,到处都出现了大型养猪场,猪肉的价格越来越低。

百姓从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回肉,到半年一次,几个月一次,直接跨度到现在半月就能吃一次了。

有工作赚钱,精神饱满,穿着体面,吃喝有油水,那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百姓再不像之前瘦得骨头分明,脸上有肉了,眼中有神采,头发都油亮了些许,身上也干干净净,再不是之前那个见了就让人退避舍,害怕被传染虱子的贫民了。

这也多亏了香皂,经过几年努力,贾琏和王熙凤直接把价格打下来了,现在一块洗衣服的肥皂,不过十文,香皂贵一点,十六文,两个月买一次,每月也才十文。

相比他们一个月能赚几百文工钱,真的很少很少了。

当然这只是普通的肥皂和香皂,那种加了牛奶和精油的,以及有特殊功能,比如美白护肤等,价格就相当贵了,是作为奢侈品出售的。

总之,外面百姓的生活,十年间变化非常明显,从生理到心理都产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改变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山里的居民。

看着山下那裹着树皮,头发枯燥如干草,面黄肌瘦,拿着落后锄具艰难锄地的零星百姓,和野人也差不多了。

索性这样的只有男人,女人还有一点点布料遮羞,小孩子就纯粹是光着屁股跑了。

神农架这地方,完全和外界脱节,因为地势险峻,外面的人进不来,他们也不会出去,因此布和食盐都是稀缺品。

食盐还好点,有巴地的盐贩子愿意翻山越岭过来售卖,可布就少了。

毕竟盐方便携带,背个十斤八斤,就可以换到许多许多值钱的东西,布料就廉价多了。

这里的山民大概冬天穿动物毛皮,夏天实在热得受不了,用树皮挡一挡就罢了。

可这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他们离群索居太久,语言和外界大大不同。

果然,当看到苏叶人出现,他们立刻冲上来一阵叽里呱啦,和苏叶从南到北,听过的全然不一样。

叽叽喳喳的声音吵得人头疼,揉了揉眉心,她让系统开启翻译功能,花了一笔小钱,才让自己完全听懂。

这群人以为他们是盐贩子,兴奋的跑来买盐,索性苏叶进山前,做了一点准备,让春景和春来背来一些物资。

她让春景把背篓取下,打开盖子,里面是包好的一斤斤盐。

山民们激动的冲回家,拿来毛皮,药材,以及猎物,苏叶让春来检查药材品质,其余就不要了。

还要上山呢,背不了那么重的东西,顺便回答着他们的问题,“我们只收药材,这些品质还可以,能换。”

换出去二十几斤盐,剩下的人着急,急切的把毛皮递到他们面前,这是没有药材的人家。

苏叶为难的摇摇头,“我还要上山去寻访神迹,这些实在带不走。”

“神迹?”那些人一愣,互相对视一眼,戒备的看向她。

苏叶了然,看来这些人知道些什么,唔,果然比自己盲目上山要来的容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