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第四百三十章红楼潜龙在渊44 姑苏人……

因着这种合作模式,朝廷在赈灾和军队粮食的消耗上,每年减少了百万两支出。

一边是税收增加了,一边是消耗减少了,好处立竿见影,朝廷自然对粮商会乐见其成。

甚至还有人提议组建别的商会,朝廷正在争论呢,派谁来搞这件事。

但苏叶一点也不看好,要做到这件事,首先就要出其不备,以最快的速度整合资源,掌握先机,然后要投入大笔资金下去,才有可能。

然而有这眼光和魄力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前期投入的巨款,更是把所有人拦在门外。

如果朝廷愿意出钱,到是有可能,再派个有能力又不贪,像陈景轩这样的官员督促,还有一线机会。

可惜,两位帝王都不会放心陈景轩再插手别的产业,因此这件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因着这几方面的原因,粮商会算是受到了朝廷的认可,属于朝廷的编外部门。

而它做出的贡献也不少,至少这一两年,饿死的百姓越来越少了,就连受灾的地方,也都能及时调拨到足够的粮食赈灾,甚少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是农民都当了工人,地里荒废了,光凭现在的粮食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大楚的粮食供应。

所以其他工厂建立的时间,必须往后延,等得粮食亩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少了大量农民,也不缺粮食吃的时候,才能大规模推行。

这也是目前成规模的纺织工坊和香皂工坊等,都只招收女性的原因,因为她们原本就不算地里的主力,尤其是女童和年轻的姑娘。

以往她们在家里做家务或带孩子,创造的价值有限,在家里纺布,也远远比不上在工坊的效率。

现在把这群人就解放出来,让她们进入工坊,不仅不会对农业造成冲击,还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收入增加。

谁让女性原本就是被束缚住的生产力呢,现在解放了一部分,自然是利大于弊。

另外,这也是苏叶的有意为之,其他很多工坊,都可以招收男人。

或者说男女都可以,那么工坊主就会率先招男人,而排斥女人,这是固有观念决定的,想要改变很难,除非实在没人可造了。

而纺织这个行业,织布做衣服,天然就是女性的活,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一开始就让那些男人去纺布,他们肯定不会愿意。

这样一来,女工人率先崛起,有个十几年功夫,观念也就能顺势改变了,她们开始愿意和男人一样出去做工,而男人也阻拦不得。

毕竟谁家里都不富裕,能有一人每月赚上几百文,不让去才是傻子吧。

另外还有一个苏叶没想到的好处,那就是女人堆里必定是女管事,毕竟现在男女大防比较重,让一个男人来管理年轻姑娘们,任谁心里都犯嘀咕,不如女管事来的放心。

而想当好这个管事,不认字是不行的。

于是形成了一种风气,让姑娘们去认字,虽然只是小规模的,但已经很可以了。

等到几年后,认字的姑娘越来越多,别的工厂开办起来,男女工人都招的时候,会认字的女性就能凸显出来,获得管理岗,而不全是男性。

这就形成了正循环,认识赚钱的女性越来越多,男性想把她们赶回家里去,都不可能。

到时她再在朝廷设立女官,阻碍也要小的多,至少民间的百姓不在乎了,女管事都不少,那女官也是正常的不是吗?

考察完,苏叶非常高兴,这比县试结果出来,她得了案首还要高兴。

为了以示公平,县试前十名的试卷会被张贴出来,苏叶的文章立刻被所有人看见,原本那些还有点不服气的人,看完不由心神震荡。

原来这笔帖式和策论还可以这样写,好精巧的心思,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要说同科考生了,就是那些已经过了童生试的秀才,都自认自己没这个水平。

第二名的文章也不差,看得出来是前十名中非常优秀的存在,可放在苏叶后面,就黯然失色了。

什么叫碾压式第一,这就是了!

很多人都怀疑,这第一名不会是什么七老八十的人吧?

可看着也不像,文风虽华丽稳健,却也尽显锋芒,不像考了几十年才考中的人写出来的。

大家不由好奇,到底是谁写得这样一手好文章?

打听之后,不由纷纷震惊,居然是一个才九岁的孩童,这么小文章就这么老道了?

不敢置信!可事实不会骗人,这就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写的。

同届的考生只觉眼前一黑,有这么个大才,别人还有机会拿第一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榜单前,一青年学子喃喃,“会是个小三元吗?”

“很有可能,”他旁边的友人叹息,“听说是林家麒麟儿,我家怎么就培养不出这样才华横溢的孩子呢。”

“别孩子了,想来他明年的府试和院试也不成问题,很快就要成为我们的同窗了,”那青年学子道。

这两人是往届的秀才,目前在姑苏府学就读。

考中秀才后,就有了上府学的资格,因为里面的教习水平都很高,且是免费入学,朝廷还会发放俸禄,几乎没人会拒绝。

“我猜不会,就这水平,考乡试绰绰有余了,林家又不缺厉害的先生,听说他还是林如海长子,那可是探花。”同伴不觉得府学的老师,就一定比得过林家的先生和林如海本人,实在没必要舍近求远。

事实上苏叶也真没打算去上府学,没必要,她的学识足够,就不必浪费资源了,空出位置给更有希望的人吧。

得知结果后,她就离开回扬州了,过完年再来参加考试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