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坐等出招!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重新更新了装备和弹药补充。

跨越700公里,不算辎重部队,人均背负30斤的巨大负重,其实已经给这场战斗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如今的四行团,无论从人员素质还是装备亦或是各层级指挥官的执行力,综合战力放眼整个中国,不说稳坐第一,也必定是前三。

。。。。。。。。。。。

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

雷雄的一营和郭守志的二营将败家子的模式贯彻到底,在第一波将包围圈中的日军打蒙圈,干掉了四分之一后,在广袤的荒原草地里,双方进入了对射模式。

只不过,滚落路基下的日军基本就只能用步枪和少的可怜的机枪对敌。

倒不是说日军步兵中队装备的轻机枪太少,一个步兵中队装备有6挺大正十年轻机枪的数量足以和一个普通中国军队的步兵营匹敌,而战场上被围困的日军步兵中队高达8个,那意味着就算重机枪中队遭遇重创,他们也有近50挺轻机枪。

但悲剧的是,一营二营虽然没有动用迫击炮,可留在100多米外草丛里的掷弹筒兵们可不少,他们的目标就是日军的连续火力。

一旦发现那片草丛有日军的轻机枪在怒吼,就算掷弹筒兵们没来得及发现,战壕里的班排长们也会拼命嘶吼着提醒自己的掷弹筒兵们解决眼前大患。

掷弹筒打机枪,可谓是碾压式的,一发干不掉,那就来两发、三发!

日军当然也有掷弹筒兵,可掷弹筒的目标却不像轻机枪连续射击冒出浓烈硝烟那般明显不说,双方所处位置也大不相同。

中方掷弹筒们躲藏的战位可不是随便找个草窝子就行的,距离步兵们有一段距离的掷弹筒兵们挖掘的也有单兵战壕,而且还用沙包当掩体,只要不是榴弹正好落在战壕中或是就在战壕边上,基本不会被弹片击伤。

而日方的掷弹筒兵们可就是随便趴伏在草丛里,还要被不知道多少甚至是毫无轨迹所寻的火力压制着,别说像以前一样还拿着望远镜搜索目标,能抬头,就已经是运气不错了。

更何况,中方每个步兵班都有精准射手,他们本能的不会像其他步兵一样,就是趴伏在战壕边缘不管不顾的冲着前方倾泻火力。

那种反抗坚决的,枪口上绑着太阳旗的,杀伤力大的,肩章上有星星的,基本都是他们寻找的目标。

掷弹筒兵自然也是他们的猎物,因此被射杀的日军掷弹筒兵在长达20多分钟的僵持中高达20余人。

说白了,此时的战场颇有些像14师团打第一集团军,中方的机枪火力一露头,日军停留在400米外的掷弹筒就劈头盖脸的射过来,但中方却因为迫击炮弹短缺而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日军好整以暇的一个个敲掉己方的压制火力。

没有机枪这种连续火力压制,光靠步兵手里的栓动步枪,是没办法阻止日军最后的冲锋的。

只不过,此时的战场是正好反过来,日军上上下下只能痛苦的看着中国人将己方机枪火力点干掉,却又无能为力。

这一刻,他们总算理解了曾经的对手们的那种无力感,不是那些军人的意志力薄弱,而是,没办法。

他们现在同样没办法,不光看着对手一点点将机枪干掉,还要承受来自帝国军工们的恶意。

是的,不少大正十年轻机枪不等中国人干掉它们,就自个儿罢工了。

因为手榴弹爆炸,有些枯草被点燃,虽然很快就会因为更多手榴弹爆炸形成的气浪被扑灭,没有成为像三营那边大片燃烧的火场,可大量的燃烧残渣被席卷到空中再纷纷落下,中日双方士兵都像是沾满泥土的土拨鼠一样。

人体上落下这些东西,不过是脏一点,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类当然可以不当一回事,可大正十年机枪不干了。

大日本帝国军工研发的精良武器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卡壳几乎成为最平常的操作。

曾经小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日军步兵们除了愤怒的呼喊‘八嘎’以外,只能悲剧的用三八步枪对敌了。

也就是说,在战斗开始30分钟后,被包围的日军,除了三八大盖,再无拿的出手的武器。

抵达一线指挥的郭守志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已经通过电话向唐刀请求发起冲锋,彻底将眼前的日军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