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首辅大人的定力

尽管此刻面对的是一个可能花了好几个月,细心筹谋,一朝发难要扳倒他的「政敌」,但是,王翺的目光当中,却没有丝毫的怨恨和不满,只有淡淡的审视!

他的眼神不算锐利,可却仿佛要看透人心一般,带着一股慑人的威势,这般眼神,让旁边的大臣,都隐隐感觉到一阵心寒。

这个时候,他们才想起,王翺可不是什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可是曾经仗剑守城,上马杀敌的人,不过平日里不曾展露出来,可这股气势一提起来,自然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陈循显然也是久经风浪之辈,面对王翺气势逼人的目光,他不仅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反倒带着淡淡的笑容平静的望了过去。

这副神情,就仿佛现在的一切,都和他毫无关系一样。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王翺的气势凌厉,但是,陈循却不卑不亢,如春风化雨般无形之中化解。

短暂的交锋一触即收,毕竟,这是朝堂之上,哪怕王翺是内阁首辅,也不可能给他留出太多的反应时间。

事实上,随着朱鉴的出面,远处不少御史言官,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王翺若再无反应,只怕此事会越发难以控制。

深吸了一口气,王翺上前拱手道。

「陛下容禀,臣身为首辅,承蒙陛下恩重,掌分票之权,日日夜夜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诸臣流转升迁轨迹不同,擅长不同,职责不同,分票之时,亦当有所差别。」

「此举非为打压,实则是出于朝廷政务平顺之考虑,然内阁初掌票拟之权,如何使用仍在摸索当中,既然诸阁臣觉得此举不妥,臣亦当改进,此后,内阁所处理政务,可以三月为期,轮换执掌,以避免有旁置打压阁臣之嫌。」

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在王翺的身上,但是,这位老大人真正开口的时候,却仍旧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

「至于阁议之事,内阁不同于部院寺监,为协助陛下处理政务之司,阁议之举,是遇繁难庞杂之政务时,诸阁臣能共同商议,审慎票拟而定,亦是为内阁上呈陛下时,各辅臣能集思广益,以备陛下咨询。」

「如朱阁老方才所说,内阁诸臣皆有票拟之权,皆可随时进宫面圣禀奏,阁议只是商讨,若诸臣意见不同,自会列附其后,以备陛下裁决,并非一言而定,统一诸臣之意。」

这番话说完,一旁的几个尚书大臣,顿时目光闪动,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甚至能够发现,他们看着王翺的目光当中,莫名的多了几分重视。

与此同时,王翺还没有停。

刚刚朱鉴提出的质疑有很多,眼下,他必须一一回应。

「方才朱阁老所言,臣和彼时尚在内阁的陈尚书,高尚书曾有冲突,这是事实,但是,不过政见之争,不涉私人恩怨,更不可能操弄权柄,相互攻讦,相信这一点,陈尚书应当亦有同感?」

话至此处,王翺停了一停,将目光落在了陈循的身上。

见此状况,一旁的群臣都不由紧张起来。

要知道,虽然这看似是随口一提,但是,这可算得上是这场朝议上,二人首次正面对话。

刚才的时候,陈循气势汹汹,指责读卷官,叱骂江渊,甚至弹劾王文,但是唯独,他没有一句话提起过王翺。

哪怕到了现在,所有人都隐隐猜到,这场朝议,是陈循借杜宁,江渊等人之手,在针对王翺,但是,猜测毕竟是猜测。

可是现在,王翺开口发问,将话语权送到了陈循的手中,这位清流领袖,一切的始作俑者,又会作何回应?

是不屑的嘲讽回去?还是借此机会,义正言辞的回击?

又或者,是太极推手,继续隐于幕后?

众人瞩目当中,陈循倒是依旧平静,开口道。

「首辅大人说得对,我和首辅大人之间,不过是偶有政见不同,不为私怨。」

简简单单,说完之后,陈循便立在远处,并不在多说。

见此状况,尽管很多大臣已经有所预料,但是,心中还是忍不住有些失望。

原本他们还以为,能够见到两位大佬正面对撞,但是现在看到,到了他们这一步的人,对于这种彻底撕破脸皮,不留回旋余地的事,还是很谨慎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王翺在问的时候,其实就埋了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