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建一所大学吧

如此一来,那就是太好了。

这时,有人问:“那第三呢?”

“第三呢,我有一个请求!”

众人安静。

一会儿过后。

“子立先生有话直说,只要用得到我们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全力!”

“是啊,子立先生有需要尽管说,我会做到的!”

“可不是,子立先生为了大唐做了这么多事,有啥事直接说,我会帮的。”

几乎是所有人都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是一致的统一。

一边的孙思邈十分欣慰的看着眼前的情况。

而李恽则是有些感慨。

这就是得道者多助啊。

“很好,大家这么说,那我就说明了。”

李愔十分满意于大家的表现。

这么说的话,那自己就不客气了。

“接下来,我要建的大学,可以容得下两万人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要是二十岁以下的学生。”

这种规模,已经是十分之大了。

古代的大学,顶天也不过百人之数。

这么多人的话,那一切可不简单。

同时,他强调了二十岁。

毕竟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给年纪大者。

要知道,《汉书》有语:“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

其次是“郡国举荐”,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

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只要有好学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

这是现在大学的处境。

但李愔不这么做。

年轻人才有活力,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但并不是说年纪大了不行。

只不过他们受到了现有知识的束缚。想要改变,十分困难。

而年纪小者,接受能力强。

大家听着,没有人发表意见,因为大家知道,李愔这么做的目的一定是有想过的。

他接着说:“所以,我要你们帮着介绍师资,一切有才之人,都可以介绍来大学之中任职!”

他这么一说,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李愔看着大家,希望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