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氐、鲜卑、羌、山蛮、岛夷这些胡族,就担心起了在中原人的王朝里,他们会不会被冷落不受重用……

许多胡族甚至主动在朝廷里更改了汉名——其实是想连姓氏也一起改了,但被崔曜劝住,说这些姓影响不大,汉人里复姓和胡人的复姓其实区别不大,取个汉名就可以了。

而南国的反应就更大了。

崔、裴、王这三家当年助力萧君泽继位的家主们都来到了襄阳。

他们在南国也算是位高权重,说自己是奉着萧衍的旨意过来的。

这引起了巨大关注,在这个消息传播速度极慢的年代,人们虽然对萧衍执掌南国大权有所耳闻,但如今看到一国的都督们都来到襄阳这还算是敌国的地区,也不由陷入了沉默。

渤海高氏、并州于氏都是知道萧君泽是南国之主的顶级豪门,但在看到这一幕时,还是不由地产生了怀疑……那襄阳之主真的是南齐皇帝萧昭泽吗?

看看这萧衍一家独大的态度,那样的人物,那样传说中不可一世的人物,真的会将整个国家的事都丢给一个宗室权臣?又或者那位国主真的会什么妖术,让这些南国世家真的愿意交出权柄,甘与那些庶民一争长短?

这合理吗?

至于那些的普通的,不知道这消息,或者知道了也不会相信的普通士族,则感慨于南国居然也畏惧于襄阳的崛起之势了,明明南国国泰民安多年,竟然还自降身份出现在这里,也不知是怎么想的。

南国使臣崔偃在修法会上轻车熟路,要求的是,不能轻易剥夺世族的土地、家产、积蓄、奴仆……

虽然盔甲上被各种东西攻击过,但他还是在问答环节,讲解了这些年他们南国世家不易,天知道在换皇帝的同时,他们这些臣子也是跟着一波波换的啊,哪里有坐享其成的事呢?

当然,他们士族提的条件也不是不能商量,比如需要我们土地,那是不是可以补我们一片海外的土地?

需要家产,能不能给我们换点商船?需要我们放弃奴仆,那解除契约后留下的,也不能怪我们对吧?

崔偃说完后,裴家的家主裴芬之也随后上台,他称南国如今开发海外,这需要巨大的钱财和勇气还有亏折,他们这些世族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参与对海外的开发,也愿意承担其中的损失。

如果将他们的土地钱财土收走,那想要再开发海外,就需要朝廷来组织,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和钱财,又哪是一个初建王朝可以负担的呢?

随后便是王元迁上台,讲的东西和先前大同小异,但得到了世家大族们的交口称赞,都是觉得襄阳朝廷每到一地,就清查土地,处理为祸一方的豪强这些他们都能理解,可不能赶尽杀绝啊,他们也是愿意低头的,九品中正制不推行就不推行,但他们也是人,也需要一条上进的路不是么?

……

条条消息汇聚到萧君泽手中,崔曜对此有些担忧:“主上,您毕竟还是南国之主。”

如果南国真的动荡,对如今的襄阳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北魏还没有恢复,襄阳需要一个市场。

“我知道,我也没有打算真的处理掉所有世家大族。”萧君泽微笑摇头,“我们的人手还不够,他们会是很好的开拓者。”

工业文明的孕育,需要农业的支持,在没有化肥和育种技术发明之前,大西洋的鳕鱼干、新大陆的蔗糖、棉花,还有土豆玉米,都给工业文明的提供了足够的养分,让原本只有千万人的欧陆有足够的人口繁育到整个世界。

而在这之前,东南亚的开发、离不开油和糖,还有稻米,光是中原的土地,在没有这些之前,养育到八千万人,就要开始陷入人地矛盾了。

这些世家大族,在他们生态位,就是去开拓新的领地,文明的扩张不会温情,在最初的风口里,谁仁慈,就会错过机会,被别人卷死。

他将这些事,变成一些容易理解的话,讲给崔曜。

崔曜便又说起了军府的事情,将胡人和汉人混在一起开辟军府,而不是分开,真的可以么?

萧君泽对这倒还算是有信心。

如今,北方大地胡汉已经杂居了数百年,双方在血火之中都已经相杀得疲惫,匈奴、羯、氐、羌都已经的十六国中将民族的主力消耗殆尽,只有鲜卑族在百年经营下达成霸业,但如今却已经主动拥抱汉化。

如果按历史车轮,当鲜卑分裂两国,将最后的血脉耗费殆尽,便到了华夏彻底将这异族文化吸收消化的时间,煌煌大唐的战绩,就到了盛放的时候。

萧君泽却没有兴趣用血肉磨盘去同化这种民族矛盾的兴趣。

至少在古代,矛盾可以用生产力弥补,再厉害的盛世一旦不能冲出王朝周期律,那也是短暂的,轻瞬即逝的。

“我觉得没有问题,”萧君泽正色道,“所有事情,都先试试吧,开十二个军府,分散在关中、并州、襄阳三地,如果能好使,就继续扩大军府的数量,直到足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