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贺欢的小报的一开始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报上的主要内容是一些机器修理和操作心得,还有各个工坊的招工信息,襄阳城中的租房房源等,偶尔还会有一些工匠在辛苦多年后,用自己积蓄,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工坊等等。

这样贴合工匠生活的小报,七天发一期,每期能卖出去几百份,不至于亏损,许多客户都是买一份,给整个工坊的传阅,不识字的听识字的读出来——他们连租房这些消息都会认真的听,因为获得这些消息的渠道,太匮乏了。

他们会收集所有有字的纸,把这些用针线订起来的,反复阅读翻看。

有些喜欢的,甚至还会专门买纸抄阅,有些年轻人,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偶尔知晓的知识,都会用炭笔写在小本上,贺欢也有这种小本子,不过他想的多,小本子也用得快。

“……所以,我还会在小报上写一些短故事,”说到这,他脸有些微红,“以前你给我讲过一些有趣的小小笑话,我略作改变,也有发上去的。”

萧君泽点点头:“没事,你做的很好,继续说。”

贺欢于是继续讲,他如今的三支势力,一只是各地的驿站,会有他的小弟们,去打听消息,帮助搜集情报,贩卖出去,赚点小钱。一支是小报,这小报的送报人与各工坊的工头们关系十分不错,偶尔会和他们一起聚会聊天,一起骂骂工坊主不干人事之类的。还有一支当然就是他的军中嫡系弟兄们,不过这些年除了那些老兄弟,他也吸收了一些新的兄弟们加入军中。

除此之外,因为阿萧给的钱很多,他的最近手头宽裕,便又的找了一些书院里文笔很好,数学却不太好学子,让他们专门给小报写些故事,同时也把阿萧教他的许多知识编辑成小册子和小故事,本来他还打算当教具用,但没想到,这小故事还卖得很不错——有些唱经的和尚尼姑不再唱经书,而是把这些小故事唱出来,听的人可比听唱经的人多多了。

基本上,这些就是贺欢这几年成就。

说到这,贺欢有些忐忑,没办法,和阿萧那种白手起家数年间便在北朝风生水起,建出一片净土的绝对实力比起来的,他这点成就简直微不足道,根本拿不出手来。

甚至和斛律明月、崔曜也没得比,毕竟这两人也绝对算得上是封疆大吏,南北两朝,地位比他们高的人,都不算多。

萧君泽看出他的忐忑,不由笑了笑:“很不错了,别老想着和明月他们比,他们遇到了好时候,但你又怎知,如今不是你的好时候呢?”

贺欢被夸到,顿时露出笑意,整个人都闪亮起来。

“好了,你做得很不错,”萧君泽温柔地看着他,按住他的手,“现在呢,我有个任务要交给你。”

贺欢立刻坐直了身子:“你说,我做!”

萧君泽眉眼微挑:“帮我查一查,这襄阳城中,哪一个家工坊的劳资关系最为紧张,哪个视襄阳的法令如无物,有无强制做事,使用奴工等,给我一份完整的记录,能做到么?”

听说是此事,贺欢不由地笑了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这点小事,阿萧放心,两天之内,必然办好。”

这些他不用调查都了然于胸,需要的只是写出来时间而已,毕竟这个名单太长了。

“很好。”萧君泽笑了,“看来,可以装饰一下路灯了。”

贺欢有些疑惑,路灯很好看啊,要什么装饰?

第238章 努力表现

七月,炎炎夏日,让整个工坊宛如一个巨大的蒸笼,一个个结实的蚕茧在热水中翻滚,滚滚水气让整个工坊连呼吸都像吞刀子。

将蚕茧抽丝,挂上旋转的纱锭,在飞转的滚轮中,滴溜溜旋转的蚕丝被集成一束,迅速地旋转起来。

站在水槽边的纱工们都是些的妇人,年龄有老有少,她们的衣服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穿上衣服,只在脖颈上挂了一根毛巾,不时将脸上的汗水擦去,免得流入眼睛。

突然间,有个三十多岁的枯瘦妇人一阵晕眩,倒在了潮湿发霉的石板地上,痛苦地喘息着,像一条脱水的鱼。

周围的人飞快将她扶起,走了十余步,离开了那闷热得让人无法喘息的厂房,在房外的树荫下放着。

而这时,这棵大树下已经躺了七八个妇人。

她们稍微喘息了一下,却没有停留,而是又很快回到原来的工位,继续在其上煎熬。

机器旋转震动的轰隆声响在这蒸腾的热气中,像是无数钉子,直入脑门,女工的汗水顺着的眉梢滑落,中间有受不了的,便出去喘一口气,歇息一会,便又陆陆续续地回去。

如些挨到晚间,一身轻薄丝帛,头戴金饰的妇人拖着小车,挨个检查着的机器上的纱锭,每个足够的,便给出一个竹签。

“这可没有四十锭,”妇人尖锐的嗓音响起,指着的机器上的纱绽,“咱们工坊今年本就卖得不好,你们一个个的,还不好好干,若是咱家工坊办不下去了,我看你们一个个上哪里讨饭去!”

这时,旁边有人忍不住道:“李嫂子今日热病了,稍稍缓缓,便又上工,哪里没有好好干了?”

那妇人这才哼了一声:“做不了就别做,可别死在我机器上,行了行了,拿了签的,自己去后边结工钱,我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工坊了,这可不是十年前,到处都有招工,你们自个小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