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宁昊琢磨着拍《疯狂的外星人》一样,只要是导演,都想拍大片。

可没有几个导演,是天生就能拍大片的,这需要磨炼。

包括张国师,也是一部又一部高投资喂出来的,而当时齐名的陈导,就因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掉了队。

后来的冯裤子跟着拍《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规模没有前二者大,但好歹也是拿钱给练出手了,再后面一部《1942》给他打回原形,再也不敢拍大片了。

就算是名导,拍大片失败,也伤不起啊。

“少来,拍个电影别整得那么悲壮,不知道的以为你干什么大事呢。”

徐嘉作为反矫情达人,压根不打算来煽情这一套,既然公司要向正规军转化,他就不可能再出现导演中心制,“这个项目不是你一个人的工作,说难听点,导演就是一工具人,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一颗螺丝钉,不用把责任给扛在自己肩膀上,干好自己份内的活儿,若是项目失败,也怨不到你们头上。”

“把你们三个喊过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各取所长,这部电影我打算以也门撤侨为原型来改编,讲得是国家力量和家国情怀,要表现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胜利,所以拍摄也要团结取得胜利。”

让名导来拍摄体现集体主义精神,本来就是最大的讽刺。

以名导为核心的剧组,不就是个人主义为核心,人家就觉得自己牛哔,怎么可能拍出来集体主义?

而国产军事动作片对国人的吸引点,往往不在于特效、剧情、明星,而在有别于好莱坞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是外人很难理解,却非常能够戳到国人点的。

包括《流浪地球》,同样讲究得是集体主义,全球各方人士为了拯救人类,没有所谓的英雄站出来力挽狂澜。

所以国内市场火热,海外市场遇冷也是正常。

原本文木野对于电影还有几分不自信,可听到徐嘉点出来的核心后,眼神顿时明亮了起来:“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拍了,咱们不是没有过这种形式的电影,以前六七十年代,《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等等,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群像戏。”

说是开创,实际上是画了个圆,又给绕回来了。

连带着郭凡也大受启发,猛地一砸手:“您这道理怎么不早说,唉,可惜了,我拍了那么多镜头想改都没办法改,不过后面还可以变动下。”

说着,他就想走人,去更改自己后续的拍摄计划。

这哪成,徐嘉将其给喊住,对三人道:“叫你们三个来,除了立项外,是打算先定下主演阵容,都送到海军那边训练去,时间紧任务重,这会儿挑好立马就得送过去。”

没办法,十月一就要见成片,他没时间去慢慢给那些演员调整,只能速成培训一下。

“这种军事动作片,肯定是男人戏。”

文木野说完就意识到自己说了句废话,连忙找补道:“但是晶哥这种个人特色鲜明的演员最好还是别用,客串还成,不然观众看到他这张脸就想到战狼,容易出戏。”

很多好演员为什么不爱上综艺,那就是怕自己的印象被观众给固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