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仁善的太子殿下也不敢。

高颎原本对太子很有好感。他以为若是太子杨昭能够成功继位,一定能将大隋延续下去。

可惜太子的身体不好,恐怕没有杨广活得长。

但现在杨昭装聋作哑的模样,让高颎失望了。

他知道太子的难处,不愿意惹皇帝忌惮。但哪怕做做样子,只递一道诏书表明一下态度也行啊。

至少太子这样做了,群臣和百姓心里会有一个盼头,认为至少太子还是宽厚的,只是基于他只是太子、儿子,所以不好劝谏太过。

如果太子实在是太怕让皇帝忌惮,可以不用所有事都劝谏,只拿一件事劝谏,比如修长城的时间要求不要那么苛刻都行啊。

可太子什么都没做。

他连赈济都是灾民到了大兴城门口,才在高颎和宇文弼的请求下向皇帝进谏。

太子对人是很宽厚仁善,但他太小心谨慎了。

这或许是对的。

太子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当了皇帝之后才能施展抱负。如果惹皇帝不喜,太子就算品行再高尚才能再突出都没有意义。

高颎理智上知道太子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他仍旧难免失望。

每当他想起如今的太子,就忍不住挼李世民的脑袋。

李世民虽然不明白为何老师突然挼他的脑袋,但他察觉到老师很不开心,便乖乖让老师挼了。

高颎看着李世民孝顺师长的模样,心里又是高兴又是酸涩。

李世民什么都好,就是年龄太小了。

北巡不仅让高颎对杨广和杨昭彻底失望,也让高颎对李玄霸再次刮目相看。

杨广最后的举措,居然和李玄霸所预料的差不多。

也就是说,他的劝谏失败了,但李玄霸一定做了什么,让杨广顺着他的计谋走了。

虽然看李玄霸的表情,杨广最后的做法仍旧出乎了李玄霸的预料,但李玄霸对杨广心思的揣度,肯定比自己更深刻。

这是因为李玄霸会谶纬吗?

身怀谶纬天书,真是可怖。这谶纬天书居然叫《隋书》,更恐怖了。

高颎想起自己在《隋书》上的位置,心情才稍稍好转了一些。

宇文弼的心情比高颎更差。他已经打定主意再也不给杨广进谏。

不过宇文弼之前也这么说过,李玄霸希望老师能支撑久一些。

在李玄霸这里,杨广北巡的事已经彻底结束了。

他亏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