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相差悬殊的平民教育】

王梓钧 1574 字 2022-09-06

弥尔顿转身问通事:“这座学校和城中心的学校,课程内容是一样的吗?“

鸿胪寺通事回答:“除了体育课之外,其余课程全部一致。这里的学生,只要成绩好,也能考试升学做官。“

此言一出,弥尔顿感到强烈震撼,甚至是来中国之后最震撼的一次。

英国的平民学校,只教英语读写和算账,说白了就是培养打工人。而英国的贵族学校,则会教拉丁文等课程。只有懂得拉丁文,才是真正的文化人,才有能力看懂更高级的书籍和公文。

感受到窗外有人来了,教室里的学生,全部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听讲。

等弥尔顿他们一走,后面几排的学生,立即趴在桌子上睡觉。只要他们不打闹,老师也懒得管,真正热爱学习的,早就被调到靠前的位置。

这里的教室太大,不能安半透明的窗玻璃,否则阴雨天很难看清黑板。

窗户就是几个非常大的洞,透风透雨,风雨灌进来,靠窗的学生有可能还会感冒。

对于后排的混子学生来说,熬过一年就算解脱。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做加减法,这就叫能写会算,今后做苦力也不怕工头坑钱。

三年小学毕业?

别扯了,读完一年就走人,早点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虽然年龄太小,但给店铺糊纸盒子还是可以的。

而坐在前面两排的学生,都是老师挑选出的好孩子。他们即便出身贫寒,却都有一颗向学之心,眼睛死盯着老师和黑板,生怕漏掉了半个字。

这里的教学条件,寒酸到一个班只有一部字典,学生想查字典都得排队轮流来。

其实还算好的,在偏远的山区,整个学校只有一部字典。而且由校长保管,不得有半分损坏,学生查字典的时候,校长全程在旁边盯着。

课间,孩子们蜂拥而出,跑到泥地操场里撒欢嬉戏。

弥尔顿叫住一个学生,这孩子的衣服特别宽大。估计是家中兄长穿过的,补丁重补丁,不知已经穿了多少年。

“你叫什么名字?”弥尔顿问。

学生好奇的看着洋鬼子,听了通事官的翻译,又得知这是外邦使臣,竟然拱手作揖说:“小子名叫袁宗儒,是学校先生帮忙改的。

弥尔顿又问:“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袁宗儒回答:“家父是秦淮河的货船伙计,家母瘫痪在床,平日里做些针线活。

弥尔顿问道:“你读书几年了?“

袁宗儒回答:“三年了,今年夏天小学毕业。这里的学生,很多都没法毕业,考不过就只能拿小学肄业证。小子家贫,父母辛苦,因此努力勤奋,肯定能拿到小学毕业证。若是老天保佑,或许还能公费读中学,小子一家就能脱去贫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