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第一章 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

1与人为善,主动帮忙

不仅要主动关心他人,而且还应该表现出你的真诚。

为什么要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如何吸引他人,而不是向最善于交友的动物学习呢?

这种动物随处可见,在距离它还有十英尺的距离时,它就摇尾巴打招呼;如果轻轻地爱抚它,它会直起身子表示兴奋之情。

更重要的是,它只是在表示它的喜悦,并没有其他的要求。

狗是唯一不需要为了生存而付出劳动的动物,其他动物都不行。

为了生存,奶牛得产奶,母鸡得下蛋,金丝雀得唱歌,只有狗,除了给予这个世界友爱,再不必付出任何东西。

五岁那年,父亲买了一只小黄狗,我童年的欢乐和光明都是它带给我的。

每天下午,它都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望着远处的小路,迎接我回家。

当它听到我的声音或者看到我的身影时,就飞快地跑过来,兴奋地跳着、叫着欢迎我。

五年之后,在一个让我永生难以忘记的夜晚,它被闪电击中了。

这是我童年时代经历的最悲惨的事情。

这只小黄狗不懂心理学,当然也不必懂心理学。

它与生俱来的能力使它懂得真诚待人,可以让它在两个月里结交很多好朋友——这一成绩,是使用交友技巧的人花费两年时间也达不到的。

问题在于,人们都知道,有些人始终都在努力让别人被他吸引、对他感兴趣。

但这是徒劳的,大部分人不仅不会被这种人吸引,也不会对任何人感兴趣,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只关心他们自己。

事实的确如此。

人们在打电话时,最常说的是什么字?

纽约电话公司调查了五百次电话通话,发现人们总共使用了3990次“我”这个人称代词。

人们在看到一张有自己身影的集体照时,最先看的是谁?

毫无疑问是他自己。

如果你认为有很多人关注着你,那么请问,如果你死了,会有多少人为你送别?

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除非你首先做到主动关心别人,否则别人没有义务关心你。

现在,请记下这些话吧:如果只想着如何吸引别人,如何使别人对我们产生兴趣,那我们将远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朋友。

在拿破仑最后一次见到约瑟芬时,他对约瑟芬说道:“过去,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现在,你是我唯一信赖的人。”

尽管如此,约瑟芬是否真的得到了拿破仑的信赖,在历史学家眼里还打着问号,但可以肯定的是,拿破仑得到了约瑟夫的信赖。

在《生命意味着什么》一书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尔弗雷德·阿德勒写道:“一个既不关心任何人,也不对任何人产生兴趣的人,不仅自身的生活困苦不堪,还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人类才遭遇了失败。”

我在纽约学习小说写作时,聆听过一位来自某著名杂志的编辑的讲座。

他说,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小说稿,只要随手拿起一篇,随便读上几段,就能知道作者是否关心他人。

他说:“如果他们不关心周围的人,那么他们的小说也不会受欢迎。

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一定要主动关心他人。”

如果这是创作优秀小说的诀窍,那么,这诀窍同样适用于与人交往方面。

当魔术大师霍华德·塞斯顿在百老汇演出时,我与他有过一次彻夜长谈。

我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教授魔法的书籍有数百本之多,其他魔术师掌握的不比他少,但有两点,是他胜过他们的地方。

第一,哪怕只是一个动作、一个声调、一个手势,他都要在上台前用心排练,做到了分毫不差。

第二,他对观众是满怀热情的。

在上台之时,他总是对自己说:“我感谢我的观众,没有他们的爱戴,就没有我的成功。

我要竭尽全力带给他们最精彩的表演。”

苏曼·亨克夫人与霍华德·塞斯顿有着相同的经历。

她是最著名的“瓦格纳”演唱家,她认为,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对听众满怀热情。

苏曼·亨克夫人原来的生活充满了悲剧。

尽管生活如此不幸,但她还是坚持了唱歌的事业,最终凭借惊人的技艺轰动一时。

另一位名叫乔治·戴克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有类似经历。

他原本只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由于过不惯退休养老的日子,就以拉小提琴打发时光。

起初,他凭借主动关心别人的热情态度,结交了很多小提琴演奏家。

后来,他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所熟知,终于变得小有名气。

正是凭借对小提琴的热情和兴趣,让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取得了成功。

主动关心他人和对他人感兴趣,也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

詹姆斯·艾莫斯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贴身秘书,在他所著的《我心中的英雄》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妻子没有见过美洲鹑,有一次,她问总统先生,美洲鹑是什么样子的。

总统先生耐心地给她做了解答。

几天之后,我妻子的电话响了,是总统先生打来的。

他告诉我妻子,此时窗外正好有一只美洲鹑,如果她看看窗户外面,就能亲眼看到它的样子了。

像这样关心身边的人的小事儿,是总统先生经常做的事情。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从我们的住宅前面经过,不论是否看到了我们的身影,他都要亲切地向我们打招呼。

卸任总统以后,西奥多·罗斯福有时会去白宫拜访塔夫脱总统。

见到昔日身边的工作人员时,他依然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还和他们一一问好。

有人这样说道:“这几年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

如果有人给我一百块钱,要买下我的这一天,我都会拒绝。”

的确,遇到这样的上司,谁能不爱戴他们呢?

发自肺腑地关心别人,也是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伊利亚博士深受全校师生爱戴的原因之一。

以下就是查尔斯·伊利亚博士关心学生的一个事例。

一天,一位名叫克莱顿的一年级新生来找查尔斯·伊利亚,希望能从助学基金中得到50美元的贷款。

拿到贷款以后,克莱顿正准备告辞,却被查尔斯·伊利亚叫住了。

他说道:“听说你自己在宿舍做饭?

如果你觉得满意,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我在读大学时也时常自己做饭。

对了,你做过肉饼吗?

如果用牛肉做肉饼,再煎得久一些,那可真是一道美味佳肴啊!以前我总是这样做肉饼。”

之后,他又详细地告知克莱顿,怎样才能做出美味的肉饼。

在商业领域应用这一道理会有效果吗?

我也有例子。

费拉德尔菲亚的科纳福尔是一位燃料经销商。

多年以来,他一直试图将燃料卖给本市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但一直没有如愿,因为这家超市从外地一位燃料经销商那里进货,而且运货路线还从他的事务所附近经过。

这使得科纳福尔更为恼火,甚至痛骂他们是国家的罪人。

我建议科纳福尔换个策略试试。

我在学员中举办了一场“连锁超市对国家的影响是好还是坏”的辩论会,并说服他作为反方,为连锁超市辩护。

为了准备辩词,科纳福尔再次登门拜访那家连锁超市的老板。

以下是他告诉我的故事:

见到超市老板以后,我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来找你,不是给你推销燃料的。

我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

随后,我告诉他我将要参加辩论,然后又说道:“我希望能赢得这场辩论会,因此我需要帮助,在我所认识的人里,只有你可以给我提供帮助。”

我原本只是要求他给我哪怕只是一分钟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肯见我。

但实际上,当我说明缘由以后,他和我谈了将近两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他还找了一位出版过连锁超市经营管理类图书的作者帮助我。

此外,他还给相关协会写介绍信,使我获得了有用的会议记录。

当我起身告辞时,他抱住我的肩膀,预祝我取得胜利,并希望我能够在下次见面时告诉他辩论会的细节。

最后,他主动说道:“希望你能在明年春天来拜访我,我愿意和你在生意上合作。”

这真是出乎我的预料。

我没有向他推销我的燃料,他就主动提出要购买我的燃料!要知道,在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想尽办法向他推荐我的燃料,他都不感兴趣,而现在,我只花了两个小时关心他的事业,就取得了我梦寐以求的成功。

下面这个例子,是我的亲身经验。

从这个例子,我发现了一个可以得到美国伟大人物的注意和帮助的方法,就是真诚地关心他们。

几年前,我在布鲁克林办过小说创作培训班。

当时,我希望邀请到一些知名作家来给学员讲课,讲述他们的写作经验。

于是,我给他们写了信,并让学员们在信上签名。

在信封里,我还附带了一份“问题清单”,请他们填写以后寄给我,因为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时间亲身前来。

事实表明,他们对我的这种写信方式很满意,于是都赶来布鲁克林给我们讲课了。

后来,我用了同样的方法请来了几位政界要人来给我的学员讲课。

由此可见,不论是什么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喜欢尊敬他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认为是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连他的子民都反对他。

他被迫逃到了荷兰,但人们依然对他恨之入骨,希望能将他碎尸万段。

然而,就在这种氛围中,有个小孩却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充满了友善和崇敬之情的信。

威廉二世被感动了,就邀请这个小孩去见他。

后来,威廉二世与这个小孩的妈妈结婚,小孩成了“威廉之子”。

这个小孩不需要学习如何吸引别人,因为他有这方面的天赋。

想要与每个人都成为朋友,就要真诚地欢迎他们。

打个比方,在借电话时,应该用欢迎的语气与对方打招呼。

此外,还应该主动为对方着想,或者替对方做一些事情。

当年,爱德华公爵打算去南美洲游历。

为了能够方便地与南美洲人民交流,在出发之前他就学习了一些西班牙语。

由于事先做了这些准备,他受到了南美洲人民的特别欢迎。

最近几年,我花费了很多精力掌握我的朋友们的生日。

本来我是不相信星相学说的,但为了获知朋友们的生日,在和他们见面时,我总要以星相学说为话题,以此请他们他告诉我他们的生日。

这样一来,我就获知了他们的生日。

在每年年初,我把朋友们的姓名写在他的生日当天的台历上。

如此,我就能够在朋友的生日当天及时地祝福他们。

可以想象,当他们得到我的祝福以后是多么的高兴。

我是除了他们的亲人之外,唯一知道他们生日的人。

早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罗马著名诗人帕布里留斯·塞洛斯就说过这样的话,“想要别人关心我们,我们就应该首先关心别人”。

因此,要让别人被你吸引或者欢迎你,就要首先关心和欢迎别人。

和与人交往的其他原则一样,在对别人表示关心或欢迎之情时,一定要真诚,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对接受关心的人有利,对表示关心的人也有利。

如果希望别人喜欢你,或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欢迎;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友情,或者在既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那么一定记住,要真诚地关心别人。

2真诚地赞赏他人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给予他们真诚的赞赏。

促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做任何事情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给予他们需要的东西。

可是,人们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说过这样的话:“促使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动机只有两类,一是性冲动,二是对出名的渴望。”

美国最有学识的哲学家约翰·杜维则认为,人类的本能中最管用的动力是希望自己成为“关键先生”。

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只有少数几种东西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追求。

通常而言,大多数人需要如下几种东西:

a健康的体魄和长寿的生命;

b可口的食物;

c充足的睡眠;

d钱财,以及钱财可以换来的东西;

e有保障的明天;

f满足的性生活;

g孩子拥有幸福的生活;

h得到重视和赏识。

以上所列八种需要,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

但有一种需要,既像吃饭、睡觉这么重要和迫切,又难以得到满足。

这种需要,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出名的渴望”,也是约翰·杜维所说的“希望成为‘关键先生’”。

林肯在一封信中说“人人都喜欢被人恭维”,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的天性中最深沉的渴望,就是能够被他人重视和赏识。

然而,人们的这种需要并不能得到满足,而是时刻处于“饥饿”状态的,这让人们痛苦。

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解决这种“饥饿”,他们也因此具备了掌控别人的能力。

渴望被重视和赏识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项明显差别。

我的童年是在密苏里州的一家农村度过的。

那时,农场饲养了一些品种优良的大红猪和白额牛,父亲常带着它们参加在中西部举办的家畜展览会,并得了很多次大奖。

于是,父亲就把奖章的蓝色缎带缝在一块白布上,给亲友们参观。

这些奖章是猪和牛得来的,它们并不在乎,但我的父亲却很在意,因为这给他带来了被别人重视的感觉。

假如人类的祖先没有体现出这种渴望受人重视的需要,人类就不会有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文明。

正是由于这种渴望,激励着一位原本没有受过教育的杂货店穷伙计刻苦求学,用仅有的五十美分买了法学书籍。

大家或许都听说过这位穷伙计,他的名字叫林肯。

同样,正是由于这种渴望,激励着狄更斯创作不朽的名篇;正是由于这种渴望,激励着瑞恩爵士设计如交响乐般的建筑;正是由于这种渴望,激励着洛克菲勒积累了挥之不尽的财富;正是由于这种渴望,激励着人们建造一座座大宅院。

这种渴望也可以诱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走上犯罪之路。

曾经担任过纽约警察局局长的马洛里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的年轻罪犯,都显得很自大,他们从心底里就有对名声的盲目追逐。

人们很难想象,在逮捕入狱之后,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报纸是否将他们当成知名人物报道。

只要能和政界领袖、体育明星们同时出现在报纸上,即使要坐牢,他们都愿意。”

获得别人的重视的方式与人的性格有关。

如果有人肯告诉我他是怎样获得别人的重视的,我就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举例而言,在中国的北平,有一家洛克菲勒捐建的医院。

那家医院服务了许多洛克菲勒一辈子都不会谋面的人,但这件事让洛克菲勒得到了他们的重视。

同样,强盗迪林克杀人、放火、抢银行,也是为了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很自豪,因为他是尽人皆知的强盗,在即将被逮捕时,他说:“我不会伤害你们,但你们要记住我。”

如何获得别人的重视,是洛克菲勒和迪林克最大的差别。

在历史上,名人们为了获得众人的重视,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乔治·华盛顿最喜欢听到的称呼是“伟大的总统先生”,哥伦布希望被授予“海军司令”和“印度总督”的头衔,凯瑟琳女王不愿意拆阅没有称呼她为“尊敬的女王陛下”的信件。

此外,赞助博尔德将军进行南极探险的富翁们,希望能用他们的姓氏命名冰山,维克多·雨果甚至希望能将巴黎城改名为“雨果城”。

有时,为了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人们还故意装病。

为了迫使丈夫放下手头的工作而拥抱着她进入梦乡,麦金利夫人就装过病。

一些专家认为,人们之所以精神失常,就是为了在幻觉中找到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被重视感。

至于精神失常的原因,没有人能回答得出,但我们知道,有些疾病可以破坏脑细胞,进而造成精神错乱。

大概一半以上的精神错乱就是由醉酒、中毒和脑部外伤引起的。

但另外一半精神错乱的原因就令人震惊了,因为与脑细胞的病变无关,是完全健康正常的。

既然脑细胞没有病变,精神为什么还失常呢?

精神病院的一位主治医师对我说,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他认为,这部分精神失常者在患病状态下获得了他们渴望的被重视感。

以下是他给我讲的一个真实的病例。

我有一个病人,她的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尤其是婚姻生活。

她渴望得到爱情、孩子和人们的重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没法实现。

她的丈夫不仅不疼爱她,连起码的关照都没有,甚至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吃饭,每天,她都被逼迫着将食物送到楼上丈夫的房间里。

此外,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切的不幸,终于使她精神失常了。

现在,在她的幻想的世界里,她和丈夫离了婚,恢复了单身,而且改回了自己的姓氏,再婚嫁给了一位英国贵族,要求人们称她为史密斯夫人。

此外,现在的她,总是想着生孩子,而且是每天晚上都要生。

在见到我的时候,她总是提到她的孩子:“我又生了一个孩子。”

现实生活曾经击碎了她的所有梦想与渴望,但是在精神失常以后,在她的想象里,她又恢复了梦想与渴望,而且还梦想成真了。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悲惨,不过,这位医生告诉我说:“现在的她,似乎已经得到了她所希望的生活,即使我能让她恢复精神,我也不愿意这样做了。”

似乎精神失常的人要比精神正常的人更快乐,既然如此,他们就有权利保持精神失常,因为这样能让他们获得被重视感。

如果人们如此渴望获得被重视感,甚至于愿意失去正常精神而得到它,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还没有精神失常时,就给予他们被重视感,给予他们最真诚的赏识,我们将创造奇迹。

在我所知道的能拿到100万美元年薪的人里面,查理·施瓦布是第一个。

1921年,时年38岁的施瓦布被安德鲁·卡耐基提拔为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年薪100万美元。

100万美元不是小数目,安德鲁·卡耐基为什么愿意花费这么多钱聘用施瓦布呢?

这是因为施瓦布在与人交往方面有独特的才能。

我曾经问过施瓦布,他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他回答我说:“我认为,我与生俱来一种能够激发起周围人群的热情的能力,它可以使人们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它就是真诚的赞美与鼓励。

要知道,最能摧毁人的意志、扼杀人的志气的,就是来自领导的批评,而我只给他们赞美和鼓励,从不批评他们。

如果说我做了什么,那我所做的,就是真诚地赞赏他们。

我交际广泛,与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都有来往,但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人,在受到批评时取得的成就,能够大于被人赞赏时取得的成就。”

以上正是施瓦布的全部所作所为,与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截然不同。

通常来说,大多数人在该批评时毫不留情,在该赞扬、鼓励时却缄默不语。

施瓦布所说的,也是他的老板安德鲁·卡耐基本人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卡耐基也是一个乐于赞赏同事和下属的人,而且还总是在公开场合赞赏他们。

他甚至还有在自己的墓碑上赞扬他们的打算,因为他给自己写了这样的墓志铭:被埋葬于此的这个人,善于配合周围比他更富于智慧的人。

众所周知,如果有人让他的家人或者下属六天六夜不吃一口食物,那这个人必然触犯了法律。

但如果他在长达六天六夜(甚至是六个星期或者六年)的时间里,不给家人或下属由衷的赞赏,会怎么样呢?

要知道,人们渴望赞赏,就如同渴望食物一样。

每个人都知道关心周围的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关心他们的自尊心。

演员阿尔弗莱德·兰托就这样说过:“我最需要的,是给予我健康的自尊。”

人们通常都给予家人、朋友和下属牛排、土豆和面包,满足他们体力的需要,但在自尊心方面给予他们的却很少,经常忘记给予他们赞赏。

在读者们看到这些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奉承拍马”。

我承认,奉承拍马是虚伪和没有实际作用的,糊弄不了聪明人,但如果这些“奉承拍马”是真诚的和发自内心的,那每个人都会喜欢。

再举一个例子。

蒂凡尼兄弟在婚姻爱情方面堪称是“成功人士”,因为他们结过很多次婚,结婚对象也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一位身价达数百万美元的女人,一位世界知名的歌剧演员,以及两位电影明星。

他们为什么能赢得这些知名女性的青睐呢?

在《自由》杂志中,雅迪拉罗基尔·圣约翰说道:“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蒂凡尼兄弟对女人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但据一位熟悉男性心理的女人波拉尼格妮解释,蒂凡尼兄弟之所以能够吸引女人,是因为他们是男人中最懂得赞赏女人的人。

这正是蒂凡尼兄弟的神秘魅力。”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一眼就区分开赏识和奉承拍马呢?

赞赏往往是出于真心,而奉承拍马则出于口头的虚伪;赞赏不自私,而奉承拍马自私;赞赏让人们喜欢,而奉承拍马令人厌恶。

正如镌刻在墨西哥城艾尔瓦特·奥伯利根将军半身像底座上的那句名言所说,真诚的赞赏不需要提防,而虚伪的奉承却应该提防。

有时候,奉承也可能是一种赞赏,不过却是廉价的赞赏。

英国皇帝乔治五世信奉一句格言,“不要引导我做出或者接受任何人廉价的赞赏”,就概括了奉承拍马的全部意义。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对奉承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奉承表面上是在恭维别人,实际上是在赞美自己。

爱默生也说过同样的意思,“不论他们说了什么,实际上都是他们对自己的描述”。

如果阿谀奉承能够达到目的,如果人人都喜欢听到虚伪的奉承之词,那么所有人都会抢着学习奉承拍马,所有人都是善于与人交往的高手了。

那么,人们该如何杜绝虚假的奉承拍马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耗费了思考自身问题上的时间多达百分之九十五。

如果愿意多花些时间想想别人有什么值得赞赏的优点,那么人们就不会绞尽脑汁地阿谀奉承一个人了,而且也能明白地分辨出哪些是虚假的奉承之词。

再来听听作家艾伯特·哈巴德的见解。

不过,只听是没有用的,要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