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金子般的心

化宋 九州月下 1627 字 2022-09-17

次日,耶律大石准备继续上路。

昨晚他是傍晚才上码头,没有细看,清晨来到码头,才注意到这永济渠上,来来往往的,大多都是石碳船。每有一船靠港,立刻便有人推着两轮车、挑着筐子、赶着毛驴涌上去,装上满满的石碳,用麻布封上。

他明白石碳是用来生火的,但不明白的,那么多贫民为什么也要买石碳,去打柴不好么?不需要钱,只是要花些时辰罢了,可这些人最多的,不就是时间么?

他因这疑惑,问了一个路人老妪。

那老妪正背着一筐碳,见面前的富贵人物,不敢怠慢,惶恐道:“回员外的话,这碳石价贱,拿黄泥混了,既能做窝煤卖出赚几文钱,平日也能自烧。另外,如今城里建了一个泥灰砖坊,需得人力,把打柴的时间省下,去做工坊做些零活,要更划算些。”

其实赚的有限,每次也就多上那么几文钱,但对她这等平头百姓来说,几文钱已经不是小钱了,积少成多,一年下来,便能有百十文,十年下来,便能有一两贯,别的不说,便是不给儿孙,也能打上一副上好的棺材了。

耶律大石点点头,心里却有一点烦躁,他觉得哪里不对,觉得这里大有深意,但又想通透,于是整天都在大运河上,看各种货船来来回回。

直到太阳落山时,他无意中看到一名满身补丁的小民,抱着一片五尺的花布,对着夕阳反复翻看,那脸上笑意温柔,他才灵光一闪,想出哪里不对。

“普通百姓觉得划算,”耶律大石骤然起身,在船头踱步,“若一两个人便罢了,不过小恩小惠,可若让天下百姓都觉得划算,需要多少?”

他们大辽有两百多万户,每家一年多上百十文,该是多少钱,又会不会有那么多人起事?

再一想,大宋户口远胜辽国,这样的收成,又得是多大的改变?

他又忍不住想到数十年前的宋神宗变法,那时大辽也收到不少消息,却没有那么让人恐慌,然而这次,他却在这阳光之下,感觉到阵阵凉意。

那位大宋太子,是怎么做到如此壮举的?

……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耶律大石一改先前态度,开始留意河北路的变化。

首先便是黄河,他询问沿河百姓,这两年来,大宋都没有修河,而是在易决堤之处,给沿途百姓钱钞,让他们迁去他处。

但今年黄河却没有决堤,将淤田引流的小河口堵住后,黄河似乎要平静许多,今年汛期有不少险情,朝廷似乎是想划出一片土地,专门在大水之时用于泄洪,但怎么划,会损失多少良田,都还在商讨之中。

然后见到的便是烟囱,泥坊和砖坊是各地村镇最喜欢修筑的工坊,一些世家大族愿意修建,一些有些余钱的农户,也愿意用这种青砖筑屋,沿河的码头因此兴盛,许多贫民会能帮着搬货,挣些浮财。

听说他们最愿意建的是琉璃坊,但这种工坊京城那里要求很高,不是大城不给帮建。

若说最让耶律大石惊讶的事情是什么,那必然是油了。

大宋子民烧的油不是麻油,而是一种从煤中熬出的油,叫煤油。

这种油不能食用,却可以用来点灯,把煤油灯放在琉璃灯里,明亮又挡风,便是挂在马上奔跑,都不会熄灭,还比牛油耐烧。旁人只觉得牛羊脂油因此价贱,但在他看来,却是将原本用做灯油的畜油留给人来食用,等同于凭空变出油来,健壮了人,这可比点灯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