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大家就连想也不敢这般想了。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赵匡胤灭南汉,李煜十分担心,于是他自请去掉南唐国号,改为江南国,称江南国主,遣李从谦和李从善两次去宋朝朝贡,后来赵匡胤虽然答应了不直呼其名的要求,但是却把李从善给扣留了下来,李煜越来越担心,没办法只能整日设宴酣饮,逃避现实。】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如此说起来,他那时候还真是无用啊!

若是那时候他能想想法子,至少死也让自己死得畅快些。

何苦来这异国他乡受苦?

李煜更觉悲痛。

【在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有商人来告密,说宋军在某处制造战舰,特请去烧毁,但是因为李煜害怕对方并没有同意,说明他其实真就是一个比较懦弱的帝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摇头,还真是懦弱啊!

指望着这样的人将大唐保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不可能承认这南唐王朝是他唐朝正统,也不会让大唐再走向那样的路。

藩镇割据,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要解决,还得直接从根上解决。

原本历史中的李世民就已经做得足够好,如今他还想做出突破,也不过只能是皱眉叹息罢了。

【越想越害怕,到了第二年,李煜甚至下令贬损仪制,就是改朝廷中的一些礼制规矩,避讳宋朝,宋朝用的一些称呼,他通通更改,后来赵匡胤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还赏赐他宅院之类,暗示李煜去宋朝投降,李煜上书请李从善回国,没有被允许。】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这样没有骨气,真不知道官家在忌惮他什么,时时都派那么多人守着,实在太大题小做了。

或许这就是他们大宋如今对文人天然的忌惮?

【李煜每每登高,想起自己的弟弟,愁苦不已,写了比如《长相思·一重山》、《清平乐·别来春半》等词作,不过也有说这些词是李从善在宋朝思念故国所作。】

【比如这首《清平乐·别来春半》,“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分别之后春日已经过去了一半,眼前的景物都让人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阶下的的落梅像雪花一样凌乱,拂去了还是落了满身。】

“这是情景交融吧?”

幕中女子讲这些详细之事讲得不多,但是许多人都把她讲的给记了下来。

如此一表示,再想起文人的经历,便能很简单地了解对方的诗词了。

若是再能知道诗词创作年代,对应下来就更简单了。

如同此句,知道李煜肠断,还要知晓他因何而肠断,方才真正地理解他有多肠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