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此时,远在家乡的母亲离世,他们只得返回家乡。

三年后,一行三人重回汴京做了官。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苏洵去世,兄弟俩带着父亲尸骨回乡。

一晃又是三年,两兄弟终于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

巨幕下,众人都看得出来,这两兄弟当是才情出众,未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他们将在朝堂之上大显身手的时候,时局却明显地动荡起来,旁边注了王安石变法几字。

许多人都还记得这个名叫王安石的男子,他被女子提及不止一次,女子说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政治家。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也很想知道这位跟自己做着同样事情的王安石的经历。

看起来他的变法应是轰轰烈烈、震荡朝野的。

屈原猜得没有错,正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已经不再年轻的苏轼离开汴京来到了一个叫杭州的地方。

杭州风景秀丽,苏轼明显是遭受贬谪但众人却不见其忧,只见他忙于政务,未曾因收到不公待遇有丝毫的松懈。

曹植见此情形蹙了蹙眉。

此子明显有才有能亦有一颗上进的心,可他远离了朝堂,却丝毫不见怨怼,真当吾辈楷模矣。

预告没有了女子的讲解,场景跳得有些快。

眨眼间,苏轼不知犯了何罪,竟是被关进了牢房之中。

场面突然变得凄凉,牢房外几只乌鸦发出恼人的声音。

牢中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苏轼独自坐在干草之上,抬眼望向窗外,旁边写了四个大字:乌台诗案。

众人哗然,甚至还有些生气,此子如此为民谋利、努力做官,怎的就这么轻易地被抓了起来?

真不愧是悲情文人。

然而,没等他们惋惜,巨幕中的乐声却突然由悲戚变得略显欢快。

众人面面相觑,皆难解其义。

苏轼不知为何得到了释放,来到一个叫黄州的地方。

下一刻,曹操的脸黑了。

因为幕中的苏轼这时正站在一块石壁之前,石壁上写着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两个字:赤壁。

这巨幕当真是来气他的!

好在那场景也没有持续很久,就又跳转到了一处屋内,像是在灶屋之中。

众人没想到这苏轼竟还亲自下厨。

他将肉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入锅里,没一会儿锅里就冒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来了。

可众人还没有看到那肉最后的样子,场景又变了。

苏轼又来到了一个叫惠州的地方。

惠州这个地方看起来明显比杭州、汴京荒凉很多,但苏轼仿佛依旧没受影响,他的身旁摆了一个小几,他坐在小几旁悠然自得。